自冯玉祥揭竿察省后,抗日空气曾一度紧张,而内战亦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卒以中央之聪明对付,一面命庞炳勋、徐庭瑶等部极力向冯压迫,一面派黄绍雄赴港□分美借款,以软化西南;更极力欢迎由欧回国之苏马李等抗日各将,诱以军委及新疆屯垦司令等职,使已归冯玉祥旗帜下之义军分化;然后再挽宋哲元 A、李烈钧 B等作调人,以此种种强柔离间之手段,致素以强项称之冯玉祥,以不能不于外无授手,内不团结,财穷粮竭,万难支持中,一哭下台矣。自冯氏退居泰山后,察省善后,概由宋哲元负责。最近冯之各部,多已听受编遣,虽方振武 C曾一度继冯自称抗日同盟军总司令,与反冯下野最力之吉鸿昌 D,亦因屈于大势要求出洋矣。最近西南政府,虽委王德林 E为义勇军总司令,回北活动,然力量有限,且中央已决心与日妥协,不但不予援助,且将施以摧残,又于能有所发展,人民又因捐款中饱问题,极度灰心,今后更谁肯以
A 宋哲元( 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 1907年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 1930年中原大战任冯玉祥军第 4路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退居晋南地区,张学良将其整编入东北军序列。 1931年宋哲元部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 29军,宋任军长。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七七事变爆发后,率部抗击日军。
B 李烈钧( 1882—1946),江西人,曾赴日本学习陆军。回国后,任武昌起义军重炮队司令,曾协助孙中山从事军事计划和参谋指挥工作。 1927年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28年国民政府改组,遂离开南京到上海。九一八事变后,致电蒋介石对外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曾主张和平解决。七七事变爆发后,李烈钧扶病进京,共赴国难。 1946年在重庆病逝,时年 64岁。
C 方振武( 1885—1941),抗日爱国将领。字叔平,安徽寿县人。 1931年 5月 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6月 20日,同盟军任命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 7月 7日,方与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收复多伦。在蒋、日军联合逼迫下,方振武将军被迫流亡国外。日军占领香港后方振武化装潜回广东, 1941年 12月在中山县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D 吉鸿昌( 1895—1934),原名恒立,别号世五,河南扶沟人,抗日名将。 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参加过北伐战争,其领导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铁军”。因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于 1931年被解职勒令出国“考察”,1932年回国参加抗战, 1934年在天津法租界被国民党特务刺伤后被捕,同年被杀害。
E 王德林( 1875—1938),原名王林,山东省沂水人。 1895年到吉林谋生。 1903年组织数百义民,展开反抗帝俄的斗争。 1932年 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任总指挥,率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33年 1月因形势所迫,退入苏境。同年 5月绕道香港回国,奔走各大城市,呼吁抗日。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光复军第二路指挥,准备开赴东北战场。 1938年 12月病逝。
分文援助义军,“抗日救国”已成过去之事实,历史上之名词矣!健民等牺牲不值!
自辽热陷落,小张 A放洋后,东北军已一蹶不振。冯玉祥此次不得出头,西北系亦大受打击。何应钦坐镇北平,中央之势力已达北方,以后再履行其分化翦削之手段,黄河以北可以无忧矣!(日伪除外)现在反蒋势力者,厥为西南。日前在□广州等处,均见有大书特书打倒蒋……拥护中央之标语,但元老派主张立干,实力派主张缓干,——还要完成五年计划——最近元老派在港开会,图谋强制推翻实力派陈济棠 B,事实已现裂痕,纵使西南一致,其实力亦不及中央。故眼前中国各方大致可以无事,中央安内协外之目的已达,大可实行其专心剿共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