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算做个怎样的人(3)

晏阳初从成都返回家中,和母亲说了史文轩资助自己求学香港的事。当时晏阳初的父亲和大哥相继病逝,母亲没有要求晏阳初在身边尽孝,支持他继续求学。1912年秋,在史文轩的陪同下,晏阳初动身前往香港。

到了香港,因为过去的教育不足,晏阳初只能先补习高中,再考大学。1913年,晏阳初注册了一所高中,校长看了他入学测试的结果,告诉他需要补习三年才能考大学。不认输的晏阳初动用了自己平生最大的资本——专心与刻苦。不到几个月,他的成绩突飞猛进。1913年9月,他问校长,自己能否试着报考香港大学。校长回答说:“何必浪费十元钱的报考费呢。”晏阳初听了这番话,更下定了报考的决心,他这个来自四川山区的穷小子,要试试能不能跳过香港大学的“龙门”。

考取香港大学

考试后不久,成绩出来了,晏阳初不但考取了香港大学,而且还是当届的状元,并且获得了1600元奖学金。然而,校方却通知他,领取奖学金是有条件的,必须是英国公民,一位院长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英国国籍。以国籍作为奖学金的条件,晏阳初觉得十分狭隘,并且有一种排斥华人的意味,于是他回应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这个代价要一个中国人来付,太高了。”

此事很快传遍了香港大学,有十多位中国籍学生以罢课来为晏阳初鸣不平。虽然体会到了某种歧视的意味,但晏阳初并没有冲动地选择对抗。他想到了母亲的教导——克制,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必须要做到。为了家中的母亲,也为了史文轩给他提供的帮助,他决定读完香港大学。1913年,晏阳初放弃了奖学金,选择了香港大学比较冷门的政治系,他想用自己所学去改造中国。

痛失好友

1915年,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晏阳初那里,好友史文轩在一战的战场上中弹牺牲。晏阳初为了纪念好友,把自己的英文名改成了“Y. C. James Yen”,中间所加的“James”是史文轩的英文名。

好友的离去让晏阳初整日闷闷不乐,他在香港大学也一直没有遇到能够真正授业解惑的良师,香港愈发浓重的殖民气息也让他萌生去意。1916年,晏阳初香港大学毕业后,打听到美国的奥柏林学院可以半工半读,于是便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在轮船上,他遇到了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人。在交谈中,晏阳初得知耶鲁大学不仅是美国最民主的学校,而且同样给学生提供工作机会。在香港的种种经历也让晏阳初对民主格外向往,于是他决定去耶鲁大学读书。

在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晏阳初选修了塔夫脱教授“美国宪法”课,并且在那里领受了民主的含义。威廉?塔夫脱曾经是美国总统,卸任后来到耶鲁大学教书,塔夫脱由总统到教师的角色变化,本身就是民主精神的一种体现。晏阳初在耶鲁大学最好的朋友正是塔夫脱的儿子查理?塔夫脱。查理从来不愿意别人提及自己是美国总统的儿子,在生活上他与常人无异。

塔夫脱教授反对美国排斥中国的做法,倡导美国宪法提到的“人类生而平等”原则。晏阳初也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把美国不合理的排华行为当成自己的演讲内容,表示抗议。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见闻,晏阳初愈发体会到,抗议无法解决问题,自强才是平等的前提。自强需要智能的提高,而中国人之所以在世界上会被看不起,是因为所受教育不足。从那时开始,晏阳初就下定决心要用教育来改变这一现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