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做君子(3)

梅贻琦解释说:“第一年专用于文字工具之预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普遍训练;其目的在使学生勿囿于一途,而旁涉他门。……学生第二年以后,得选定专修学系,以从事于专门之研究。然各系规定课程,多不取严格的限制,在每专系必修课程之外,多予学生时间,使与教授商酌,得因其性之所近,业之所涉,以旁习他系之科目。盖求学固贵乎专精,然而狭隘之弊与宽泛同,故不可不防。”

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

因为清华原是留美预备学校,因此很多学生到清华主要是想要谋求日后留美读书。1927年,在大一留美预备班学生赴美留学之前,梅贻琦写了一篇名为《赠别大一级诸君》的文章,提供了一些留学建议与指导。梅贻琦告诫学生进入新环境后,要守住个人意志的平衡,目标要远大,不甘于平庸,千万不要把学业荒废于美国奢华的社会中。“无论研究哪种学问,考查哪种事业,都要保持着科学家的态度,然后才能得到真实的学问,才能对于美国的事物得到允当的了解。这科学的态度,吾以为应有以下成分;第一要不预存成见;第二要探究事实;第三要根据事实,推求真理;第四要对于真理忠诚信守。”1928年,梅贻琦前往华盛顿,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管理在美国留学的清华学生。梅贻琦把监督处办成了学生之家,方便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情况。他不赞成学生出入社会娱乐场所,就把监督处办得尽量活泼,成为学生周末或假日的娱乐场所。

国立清华大学

同样是在1928年,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校长。此时的清华大学,由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国学导师坐镇的国学研究院已经闻名全国,罗家伦一上任,便把“清华大学”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成立主要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所以清华大学原来一直隶属外交部。罗家伦年轻气盛,不但把清华大学的名字改了,还把清华大学从外交部转到教育部,让清华名正言顺为教育部所管。此外,罗家伦上任后强调“要大学办好,必先要师资好”,他采取开放政策,引进了很多非清华出身的教师,这对于过去一向喜欢任用自己人的清华来说是很大的改变。罗家伦招收女生入学,开清华之先例,提出了“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的“四化”办学方向。当时国民政府颁布了《国立清华大学条例》,削减了教授会的权力,引起了很多教授的不满,罗家伦同意修改《国立清华大学条例》,给教授更多权力,将“教授治校”这一传统延续下来。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激进,罗家伦最终还是失去了师生的支持,于1930年被迫辞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