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抗美援朝(5)

10月25日凌晨,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气氛十分紧张。木板屋里光线很暗,彭德怀面对着壁上挂着的一幅巨幅作战地图,紧蹙眉头。邓华等人或抽烟,或看电文,神情也很焦虑。

几天来,彭德怀多少次望着作战地图出神。他在精心筹划拴住麦克阿瑟这头牛魔王的计策。

与麦克阿瑟的较量,是一场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而我军既缺少先进武器,又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经验,彭德怀作为志愿军统帅,身感责任重大。

他意识到,对手麦克阿瑟并不是一头容易制服的牛魔王。

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个著名军事将领,荣膺美国最高军阶——陆军五星上将。早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就屡建功勋,受到美国军界的赞赏。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作为占领日本的美军司令官,掌管了战后日本的事务,当了事实上日本的总管。

朝鲜内战爆发后,给了麦克阿瑟再次大显身手的机会,就当仁不让地当上了所谓联合国军的总司令。

麦克阿瑟当上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立即调兵遣将,飞赴朝鲜布阵,指挥了他一生中又一令他感到洋洋自得的仁川港两栖登陆作战,使南朝鲜方面转败为胜。

的确,麦克阿瑟也算是一员战将。但是,他同许多美国职业军人一样,有一个先天的弱点,即在巨大的胜利面前,踌躇满志,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甚至对总统杜鲁门也缺少一种下级对上级所应有的恭敬。这样,他思维上的种种误区便不可避免了。他一直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自顾不暇,而且国力、军力很弱,根本不能与美国相匹敌,所以中国不敢出兵,最多只能象征性地出几万志愿军。故他狂妄地宣称,要在11月23日的感恩节前结束战争,以便让他的“孩子们”轻松地回家过节。

不知看了多少遍地图,也不知思考了多久,彭德怀盯着地图上的某个标志,象有重大发现似的,轻轻地哼了一声“好”。

彭德怀终于捕捉到了麦克阿瑟军事上的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是两条山脉。

原来,麦范阿瑟麾下的两支主力军美第十军团和第八集团军,是分兵两路向鸭绿江冒进的。两者之间,即东西战场之间,横亘着狼林山脉和赵战岭山脉,从而造成了一条宽约90公里的天然缺口,东西之间无法互相呼应。

彭德怀决定抓住麦克阿瑟这一军事上的大忌,好好作一篇文章。

在木板工栅搭成的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里,司令员的思想很快转化为具体的战役部署:以部分兵力钳制东线之敌,集中主力于西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打沿线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三个师。

彭德怀将作战部署立即电告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很快,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提请彭德怀考虑:目前正在部署的战役,是否能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2到3个甚至4个南朝鲜师。此役如果是一个大胜仗,则敌人将重新部署兵力,会立即处于被动地位。否则,形势将改为于敌有利。

10月25日拂晓,南朝鲜军第六师第2团第3营加强一千炮兵中队,进入志愿军40军118师伏击圈内,118师经过一小时的战斗,全歼了这股敌人,打响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炮。消息传来,彭德怀紧蹙的眉头才露出了些许喜色。

战斗打响后,彭德怀发现了新的情况,即敌人在战斗中,不是像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那样,几个师集中在一起行动,而是以团、营为单位分散冒进。为了适时捕捉战机,彭德怀果断地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命令全军:抓住战机,分头歼敌!彭德怀亲自起草电报,向毛泽东报告新的作战决心:

“敌以坦克数辆和汽车十数辆组成一支队,到处乱窜。我企图一仗聚歼两三个师甚困难,亦再难保守秘密。故决定以军和师分途歼灭敌之一个团或两个团,求得第一战役中数个战斗歼灭敌一两个师,停止敌乱窜,稳定人心,是十分必要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