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表现动物要符合科学常识
我去看《狼图腾》这个电影,有一处觉得有问题,我就出戏了。这段是这样的,男主人公陈阵养了一只小狼,养到半大的时候,在搬家过程中,把它装入一个筐,盖上盖。这个狼就开始咬这个筐,把筐咬开一个大洞。主人赶回来的时候,这个狼已经从筐里窜出来了。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问题,狼能不能在筐上咬一个洞。一般想象,狼连牛的后腿骨都可以咬折,它怎么不可能在筐上咬一个洞呢?我就告诉你,它还真就没有能力在筐上咬一个洞。为什么?因为狼的门齿,就是前面的六颗牙受两个犬齿的限制,它咬平面的东西没有力量,它咬不着。
关于狼的传说比较多,曾有传说讲,猎人可以赤手空拳抓住狼。这怎么抓呢?很有创意。他在地上挖一坑,这坑有多大?起码他一个人能进去,进去以后,他抓一个小羊羔搁在这个坑里,他在坑上盖一块门板,在门板上掏这么大一个洞,然后人就在门板底下跟狼拼智力,不停地捏小羊羔,这羊羔就叫唤。狼听到后就会过来,围着坑上的门板转,最后忍不住会往门板的洞里伸一个爪子进来掏。猎人抓住狼爪子就往里拽。狼在挣扎当中,另一只前爪也会伸进洞子里。猎人就可以抓住狼的两个前爪,然后站起身来,隔着门板,背狼回家,喊人来把狼打死。这期间猎人一定不能松手。这我没亲眼见过,是听说有这么一个做法能够逮住狼。
《北京晚报》有一个办了很长时间的栏目,叫作《人与动物》,就是讲人与动物的关系。曾有作者在这个栏目里发稿,讲了一段在东北打狼的故事。他说他站岗值班,那个时候站岗值班是给枪的,还有子弹,一般情况下给三到五发子弹。他在那个小岗楼里值班的时候远远地看见有几只狼,悄悄向岗楼走过来。他开枪了,把一只狼撩倒,其他的狼就开始嚎叫,寻求增援。然后就有群狼出现,把他围了,他迅速开了几枪,没有子弹了。他当然非常害怕,就在小岗楼里站着,把自己反锁在里头。作者描述狼怎么围着他,怎么开始咬木头岗楼,岗楼的一个角上,窟窿越咬越大,乃至那个狼都快要钻进来的时候天亮了。然后有人增援,有人开枪,狼才一哄而散。这篇文章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他在编造,因为狼不是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是以老鼠为代表的,它们的门齿力量巨大,能够把家具嗑一个大洞。狼没有这个本事,这是它的牙齿结构所决定的。狼即使有天大的决心,想在一个木头上嗑一个洞,但它们实在没有这份能力。
你必须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创作出没有知识性错误的动物题材作品。
我年轻的时候做文学编辑,看一些杂书,对这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多少感一些兴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很多作家愿意写跟动物相关的小说。但那时候很多作家对动物习性不是太了解,所以就会出现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差错。
比如当时我们编辑部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关动物的小说,这小说不是我责编的。发表出来之后翻看,我说这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作者是在讲四川的一个猎人跟豹子之间的恩怨,说这个豹子为了报仇,长期跟踪这个猎人,试图杀掉这个猎人。这不符合豹子的习性,豹子的习性都是蛰伏等待。猫科动物的耐心比犬科动物要更好一些。
今天的编导为了增加某一个情节,竟然会不顾自然科学知识,或者不去认真了解相关知识,这对作品会有不利影响。我觉得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美国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我到今天都特别愿意看。美国人拍片子对自然科学常识很尊重。
影视剧对公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广大观众不会在看电影之前去上自然科学课或历史课,他就相信你电影电视的表达。影视剧一旦出现知识性错误,会影响很多人。所以我在看这个《狼图腾》片子的时候,看到类似情况,对我来说是不太能接受的,是因为我对狼有些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