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1975年)(1)

“《大白鲨》对我来说简直是艰苦卓绝的‘越战’。它主要讲述了天真的人类企图对抗自然,而自然每天都将我们打败。”

“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是一部让你精疲力竭的恐怖片。《驱魔人》令人作呕,而这部影片会让你情不自禁地环抱双臂,缩成一团。”——斯皮尔▪伯格

-从布景板到海报再到道具,锯齿状的尖牙是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图案。

《大白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其作者是资深作家彼得·本奇利—他也是诙谐的幽默作家兼演员罗伯特·本奇利的孙子。据说他凭借一份仅有一页纸的故事梗概,把这部作品以1000美元卖给了出版商。故事主要效仿了易卜生的戏剧《人民公敌》,后者讲述一个度假小镇试图掩盖温泉浴场受到污染的事实,因为这是镇上旅游业的支柱。这部戏里只有一个男人努力揭露这个大家不愿面对的真相,而镇上的长者们则竭力让他噤声以保持现有盈利状况。这是一部功力扎实、结构精巧的作品。本奇利进行了一番巧妙构思,把这部戏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海滨度假胜地,并且在故事里引入了惊险刺激的东西来替代被污染的温泉水—呃,比方说—一只鲨鱼。

而且不是随便哪只鲨鱼都行,它必须个头巨大,而且必须非常凶恶—一只来自深海的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为大众所知,只有三个人相信它的存在:萨姆·昆特(罗伯特·肖),“二战”期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沉没后在鲨鱼袭击中幸存的一名半疯的水手—他个人对这只鲨鱼抱有浓厚的兴趣;马特·胡珀(理查德·德莱福斯),一名喜欢冷嘲热讽的水生物学家—他与昆特相反,是个理性而严谨的人;还有马丁·布罗迪(罗伊·施奈德)—镇上的警察、一个普通人,想要找到一种可行方法来解决这个无法自生自灭的问题。

本奇利的书本身写得很不错,但是并没有特别地大肆渲染歇斯底里的气氛—直到最后随着鲨鱼袭击时间逐渐被公开、变得越来越可怕,它必须这样做。不管怎样,这本书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在扎努克和布朗买下版权时(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钱—17.5万美元买下,由本奇利参与编剧),此书已经售出了差不多550万册,当然,电影上映后还会售出更多。传奇之处在于,斯皮尔伯格从扎努克和布朗办公室的一大堆资料中抽出一份剧本初稿的副本,周末读完,周一还了回去,然后就跃跃欲试地要拍这部电影了。斯皮尔伯格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和《决斗》颇有相似之处—当然,鲨鱼替代了那个看不见的卡车司机。事实上,那时他已经收到了《决斗》在波兰上映所用的海报—这张海报“让卡车像鲨鱼一样长了张大嘴,看上去仿佛要一口把汽车吃掉。当然,不止我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好吧,当时除了斯皮尔伯格,还有另一位导演迪克·理查兹也很喜欢这部影片。然而几周之内,这个竞争者就退出了。《大白鲨》属于斯皮尔伯格了,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不过拍摄过程确实够糟糕的,也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个问题,当然是在哪里拍摄。在开放水域进行拍摄永远是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凡是做过这件事的导演都不会再做一次。海水永远在不断变化,无论是光线、海况,还是所有环境因素的不可控。你根本没法让镜头衔接起来,除非你有时间和耐心这样做,当然,还得有资金。

公司的设想是在露天片厂搭建一个储水池,这样斯皮尔伯格就能掌控片中场景所需要的水体状况。“我说不行。”他回忆道,“我想到外面和各种因素作战。我想让人们觉得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觉得海里真的有鲨鱼,我需要真实的海洋,我不想让电影像《老人与海》一样全都是图画背景和风景画幕……”那样简直会让每一个镜头都赤裸裸地“喊”出电影的虚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