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21世纪的忧思和希望(4)

这里不妨把中国与日本做一个更全面的比较:据联合国和日本的统计资料,1990年日本的人口有1.23亿,人口密度是327,农业用地占国土的14.1%,森林覆盖率达到66.5%;农产品的自给率分别为:谷物30%(其中稻米100%),豆类8%,蔬菜91%,水果63%,肉类70%,鸡蛋98%,牛奶78%,水产品79%,脂肪油87%。同年中国(含台湾)的人口是11.4亿,人口密度是119,农业用地占国土的43.2%,森林覆盖率为13.2%;(如不计台湾,人口密度为117,其他两项都要低1%左右。)如果中国的农业生产能达到日本的水平,那么就完全可以在适当减少耕地面积的条件下供养更多的人口,并且能大量出口农产品。日本几乎没有发展工业的自然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率极高,1989年几项主要原料分别为:能源85.5%,煤92.1%,石油99.6%,天然气95.6%,铁矿石100%,铜98.8%,铅93.0%,锌82.9%,锡100.0%,铝矾土100.0%,镍100.0%。除铅、锌两种外,

都比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要高很多。而中国的工业资源尽管也需要一定量的进口,却远没有那么高的依赖率,有些还自给有余。

对于资源,当然首先要立足于本国,但也应该着眼于全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可以合理地共享资源,互通有无。日本基本没有石油和天然气,但不仅建立起了大量耗用石油的汽车和能源工业,而且还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石油化工业,1991年仅化工产品出口额就达174亿美元,间接用于其他出口商品的更多。世界上类似的“无米之炊”还很多,中国为什么不能利用别国的资源来为自己,同时也为全人类造福呢?如果我们发展了两头在外的工业或智力型的产业,或者进一步把产业办到国外去,扩大输出熟练劳工和智力人才,那就能在基本不消耗本国资源的情况下供养大量人口。或许有人担心这样做会缩短地球的供养极限,其实我们既不必杞人忧天,也不应在人类竞争面前做谦谦君子。地球的供养能力固然取决于客观存在,也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方式和水平。如果超导技术一旦实现了工业化,现在用于发电的资源就能提高无数倍的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利用率必定会不断提高,人口的压力会转化为科技进步的动力。而且你不利用,别人照样在用,甚至在掠夺。已经用控制自己人口数量的实际行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参与国际竞争呢?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人口政策,能使中国的人口得到更合理的控制。在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有较快的提高。到21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将达到顶峰,然后逐渐有所下降,最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数量。21世纪将使我们对人口的忧思成为过去,而将希望变为现实。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适当调整生育政策,逐步改为“鼓励一胎,容许二胎,杜绝三胎”,在推行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如税收、福利方面的优惠和限制;对一胎率高的地区更应该及时转变,以避免一孩家庭的后遗症;在本来就要鼓励人口迁入的边远地区或垦区还可更灵活些,以保持人口的稳定发展和合理分布;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人口的素质,制止目前人口素质“劣化”的趋势。尽管这样做会使中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有所推迟,人口总量也会比原定目标多一些,但对中国人民有长远的利益,是值得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