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3)

傍晚时分,卖丸子汤的老头来了,扁担一头挑着火炉,火炉上面是一口大锅,锅里面是滚烫的高汤。扁担的另一头是一个带抽屉的小桌子,放着炸丸子、炸豆腐和各种调料。一声嘹亮的“炸丸子——豆腐!”,就把四合院里的人引了出来,孩子们尤其跑得快。炸丸子是豆面做的,在汤里煮开,一碗五个,放上芝麻酱、蒜泥、韭菜花、香菜,真是好吃无比。此后多少年,我想念着卖炸丸子的老头,但我再也没找到过有着胡同味道的这么好吃的丸子汤了。

卖芸豆的,背着一个元宝式的木头箱子,里面是煮好的大芸豆,要买散的,称好,放在荷叶上,撒了五香粉,一颗一颗用手捏着吃;要吃芸豆饼,他就会用一块白布把芸豆包起来,揉碎,拍成饼状,可以拿在手里咬着吃。又香又面,余味无穷。

吹糖人的,两块红泥模板,缝隙处有一小孔,插进一根三寸长的麦秆,一吹,打开模板,一个手搭凉棚、云端远眺的孙悟空已跃然杆上。喜剧性的是这个糖人叫“猴拉稀”,原来吹糖人的会在孙悟空下面的麦秆上用糖捏一个小碗,碗里装上一点点糖水,然后白送一个在小木棍的一端捏一点糖做成的小勺。我们花三分钱买一个“猴拉稀”,可以先用小勺把小碗里的糖水喝掉,再把小碗吃掉,最后再把孙悟空吃掉。真是好玩又好吃,那实在是孩子们的最爱。每次吹糖人的来了,都喜欢落脚在我家大门口,孩子们就会围拢来,争着让他吹。

还有卖豆汁的,卖炸三角的,卖扒糕凉粉的,卖切糕的……胡同里的这些“流动小吃店”,真是让人无比怀念。

胡同里还有一种走街串巷的营生,就是“打鼓儿的”,他们挑着两个竹篾编的箩筐,手拿一个带长柄的直径约一寸的小鼓儿,边走边敲,声音清脆响亮,这一营生也由此而得名。他们专门收购旧物,上至古代字画、瓷器,下到旧衣旧鞋,只要看能转卖出更高价钱的东西,他们全要。对于世代居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来说,旧物实在太多,打鼓儿的穿堂入户收买东西,也就成了常事。他们是老北京胡同的地道特产,所以在几部演绎老北京的电视剧中,都曾有过他们的身影。

胡同里最受人欢迎的是耍傀儡(音哭累)子的和耍耗子的。耍傀儡子实际上是挑担木偶戏。担子的一头是三尺见方、二米高的一个架子,被蓝布围着,打开架子顶端的蓝布,就会露出一个小小舞台,很玲珑,有飞檐,有栏杆,有出将入相的上场门和下场门。耍傀儡子的先问想看哪出戏,说定以后,他就从担子另一端的箱子里,拿出戏装的偶人和锣鼓唢呐等等,然后钻进蓝布围子里面,锣鼓一敲,唢呐一吹,就开戏了。于是薛丁山、樊梨花、穆桂英、杨宗宝等等漂亮的古代小人,就会在台上出来进去、连打带唱地演得热闹无比,引得站在街头围观的人一阵阵叫好。突然,锣鼓停了,那人从蓝布围子里钻出来,拿起一个小笸箩,向四周一抱拳,开始收钱。大家这才一下子回到现实中,纷纷把钱放进笸箩里,还意犹未尽地高喊着再来一个。我奇怪的是耍傀儡子的一个人怎么能够又吹又唱又说又演,总怀疑那蓝布围子里还藏着别的人。我曾对父亲说,在街上看总觉得不过瘾,有大人挡着看不畅快,求父亲把耍傀儡子的请到家里来演。有一天,父亲真的把他请到家里来了,讲定价钱之后,全院的人兴高采烈地看了好几场,我终于趴在蓝布围子的缝隙上,看清楚了里面没有藏着别的人,只是那一个人。

耍耗子的就简单多了,背一个木箱,里面有穿着红、黄坎肩的小耗子和一只小鸟。他会让小鸟按照他的命令叼起不同颜色的小旗,然后交给小耗子,小耗子们就叼着旗子爬软梯,钻洞,跳沟,钻圈,表演完了以后,还会自动钻进匣子里。耍耗子是孩子们最喜欢看的,自那以后,我就总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只那样的小耗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