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2)

袁重三笑着把睡得沉沉的袁世凯唤醒。袁世凯伸了一个懒腰,揉了揉眼,问了句:“四爷爷,到了吗?”便探出头来,往街两边瞅个不停。他数着一个个门面,自个儿想:真是比袁寨要大得多。街旁有油条摊,黄澄澄的油条被柳枝儿串起来在眼前晃动,引诱他用力吸了鼻子,涎水挂满嘴角。一街两旁有许多卖布的店铺,花花绿绿的衣料被人抖动着叫卖。还有大大小小的药铺、杂货铺,形形色色的招牌高高悬挂在屋檐下或竿头上,在风中有气无力地飘荡。有人当街打铁,红红的炭火被风箱吹得像飘起的手帕,几个汉子高举起大锤用力砸在铁砧上,叮当叮当的声响异常悦耳。有人扛起长长的草棒,插满五颜六色的风车、鸡毛哨儿,令他目不暇接。

看着看着,猛感到逼人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仰望一处高大的门楼,上面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高悬着,飞檐上交织着成群的走兽,高大的楼房交相辉映,透着威严。

袁世凯问:“这是谁家?”

袁重三说:“这就是高家——当年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及第的大户人家;他们一家出了十几个进士,比咱袁家要气派!朝廷给他们家题过匾。多荣光啊!当年,你的二爷跟随高家的人读过书,得到他们的接济。高家是有恩于咱们的啊!好孩子,以后,你要多读圣贤书,学着他们高家,高中了功名,像你二爷那样,为咱们袁家增光添彩。”

车缓缓行过,袁世凯仍然扭过头来,一边回望着那高大的门楼,一边问道:“四爷爷,高家他们出过皇帝吗?”

袁重三叹了声:“这孩子光想着皇帝。”又笑着说:“是啊。皇帝是真龙天子。据说咱们项城街面就是两条蟠龙,周围都是龙须龙爪,一片峥嵘。这龙形,谁也不知啥时候能现呢。东关是两龙的头,东西大街是两龙的身躯,西街上,过了大槐树,是两条龙尾。现在龙头正朝向东方,讲说东土一动,真龙天子就该出现了。嘿!讲论这些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小孩子家,知道就算了,万万不要往外乱讲。当年他们高家惹过一出事,差点儿没把项城县的官运都给送掉。咱项城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人说有神仙保佑,要出一斗小米那样多的官呀!都是那南蛮子来,破坏了风水。”

袁世凯瞪大了眼,央求袁重三接着讲。车已到袁家的店铺前,几间门面房东倒西歪地立在那里,管店的伙计慌着迎过来,把车领到后院去。

袁重三下了车,伙计把袁世凯抱下车来,一行人等着用餐。袁重三见袁世凯还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别想那么多了,爷爷是逗你玩儿的。先歇一歇,再叫人领着你到街上逛逛去!”

吃饭的时候,袁世凯怔怔地歪着头想说什么。袁重三说:“孩子呀,还在想那句话吗?过去了,事儿早都过去了。其实啊,都是咱们项城老高家忘了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项城是人文胜地,富甲一方,历史上出过光武帝他们大大小小五个帝王,那大元帅、大将军、阁老、娘娘、诰命什么的,密密麻麻,就更不用说有多少了。项城,项城,大象初成啊!可是,常言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呀!

“当年咱们项城的应家在一千多年前多兴盛啊!大汉时有一个应奉应世叔,读书能五行俱下,过目不忘。汉灵帝时出了一个大学问人应劭,做过泰山太守,写过传世名作《风俗通》。他的后人中,三兄弟名传四海:有应珣,官至司空椽;出个应玚应德琏,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写一手好赋;应玚的弟弟应璩应休琏,做过大将军长史,名篇《百一诗》流芳千古。应休琏的儿子应贞应吉甫,晋武帝时做过司马大将军的参军,即席赋得九章《华林园集诗》为人赞不绝口。应家多了不起啊!应奉、应劭、应珣、应玚、应璩、应贞,祖孙六名士,兄弟三杰人,普天之下,赫赫有名。可是,从应劭到应玚,再到应贞,也就是三代,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