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家学交游奠定的人格基础

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就像王国维先生评价文学时曾 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 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①这个论断 也适用于文化领域的研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期,在建国之初, 汉代统治者就认真总结秦代迅速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 上基本沿袭了秦朝,但是在文化政策上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到汉武帝时 期,文化上日益彰显出泱泱大汉天朝的伟大与恢宏,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两汉的文化一直欣欣向荣地发展着;但是,在四百余年统治的尽头, 随着社会的衰退,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众多变化中最有意义 的是汉末一种新思潮的涌动,从而引发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思想大解 放。在汉末新思想变革中,蔡邕无疑是最具代表|!生的人物之一。蔡邕是 汉末文坛领袖,他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思潮影响极大,因此,探讨他的思 想成因和脉络,以及在新思想支配下的行为,对于研究汉晋间文化转型 领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汉晋间的这种文化转型需要一个过程来展 现,而这个过程当中必定会出现许多文化领袖来引导它的转变。蔡邕就 是这些领袖当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为了解释蔡邕在汉晋间文化转型和 文学演进中展现的风格特征和独特地位,这一章试图通过结合汉末的政 治文化背景、蔡邕从早期到晚年交游对他的人格、精神和思想的影响,来 分析蔡邕身上折射出的不同于大汉文化的、带有新型文化特点的涵义。 第一节 家学交游奠定的人格基础 蔡邕是博学多才的,他在很多文化领域都颇有建树,正因为此,说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26 年版,第 1页。2 蔡邕评传 明蔡邕也是复杂的。要研究蔡邕,不仅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还 要研究他的家学渊源,求学从师,个人经历,思想所 自,等等。汉帝国 自建立之初起,在一统天下的政权建设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 统一,其中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其后的中国文化的 发展历程的影响是巨大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的推 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也影响 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但是,汉代大一统的思想在汉末受到了巨大冲 击。汉末经董卓之乱,帝国的大厦终于崩溃瓦解,一元化政治与集权 式地主经济体制被彻底打破后,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定型的以经学为主 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也基本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涌动的 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局面。蔡邕就生活和活跃在这个时期的 历史舞台 L n 蔡邕字伯喈,出生在东汉末年陈留圉县的一个世族地主家庭。 《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了其近几代的祖先: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廊 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 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 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 白行,谥 曰 贞定公。(李贤注:邕祖携碑云“:携字叔业,有周之 胄。……顺帝 时以司空高弟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 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 ) 通过这段材料我们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蔡邕家族的思想脉络。蔡邕 的六世祖蔡勋,崇尚黄老道家思想,但又有儒家思想支配下的行为,汉 平帝时在朝为官。王莽篡权后,面对官印而不接受,只因“策名汉室”, 坚决不“事二姓”,并引用了曾子的故事。据《礼记》记载,曾子病重 时,他的童子惊叹他铺的席子很漂亮,一定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曾子 说是季孙氏送给他的,并强撑病体让他的儿子把席换掉,结果未得安 席就死去了。曾子的这个行为一直受到儒家的推崇,认为是临死不失 正道。蔡勋要像曾子学习,表现出刚硬的性格和不同凡响的个性。但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3 蔡勋最终兑现了道家思想,携家眷逃人深山,终身不仕。蔡邕的祖父 蔡携,汉顺帝时在朝为官,活到七十九岁高龄。而他的父亲蔡棱,不仅 终身不仕,而且性格孤傲,不合于流俗“,有清白行",死后谥号贞定公。 这样看下来,在蔡邕的家族史上,他的祖辈在思想和行为上,兼有儒家 和道家思想。这对于蔡邕的成长一定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蔡邕的 儒道兼修,直接秉承祖辈的传统。那么蔡邕更喜欢祖辈的哪些行为 呢? 他自己自述说“:臣十四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以受爵赏,统嗣旷 绝,除在匹庶。”①此外,蔡邕还提到过他的叔父蔡质“:臣季父质,连见 拔擢,位在上列。”②蔡质曾官至卫尉,撰写过《汉官典职仪式》。看来, 他更喜欢为官仕进的祖辈,胸中涌动着儒家的济世情怀,这就为蔡邕 一生中两次出仕找到了答案。 从零星的记载可以概察出蔡邕的家世显赫。祖上就已是汉高祖 的爱臣。六世祖蔡勋则是以黄老学而闻名于世。祖父也曾经为国家 效力,父亲虽然不如祖先有声望,但却也是“有清白行”的。蔡邕的家 族在整个汉代可以说是非常有声望,不仅出过治国名臣,还出过著名 的学者。汉代非常注重家学,这些蔡氏祖先的伟绩和良好声名,一定 是蔡邕引以为骄傲的,也一定是蔡邕不断学习的榜样,在他的思想和 行为中是一种动力和鞭策。蔡邕之所以能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成为不 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得益于他刻苦努力的后天修养,另一 方面来自于祖辈的感召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汉代人很重视家学渊 源,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家族后代更是如此。史学家班固写过一篇 《幽通赋》,在对古往今来事业和家庭的兴衰成败作了一番幽深哲理的 思考后,他追述了自己的家族虽遭乱世而不泯灭的发展历史,思考自 己如何才能继承父亲的遗志,不辱没先人,最后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 择,要“复心弘道”“、保身遗名"。从蔡邕的一生看,他也像班固一样, 为了不辱没先人而积极奋斗,只不过班固更坚定,蔡邕的一些行为则 表现出对仕宦的游离,这是道家思想支配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蔡邕的祖辈人才辈出,蔡邕母亲一方也给了 他良好的启迪。晋代张华所写的《博物志·人名考》记载:“蔡伯喈 母,袁公熙妹、曜卿姑也。”袁公熙就是汉司徒袁滂,曜卿是袁涣。《三 ①(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 987年版,第861页。 ②(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2页。4 蔡邕评传 国志·袁涣传》记载“: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 徒。”裴松之注: 。 袁宏《汉纪》曰: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 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 . 《后汉书》的记载说: 光和元年二月癸丑,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二年三月 司徒袁滂免。① 中平元年……明年春,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 袁滂为副。② 这些史料是说,蔡邕的舅舅袁滂,是一个清心寡欲之人,虽身在仕途而 又不汲汲于功名,从不评价别人的短长,许多和他同朝为臣的人,因权 力之争而招来祸端,而袁滂却始终站得很稳。后代的阮籍很像他的行 为,这样的人一定是儒道兼修之人。蔡邕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后汉 书·蔡邕列传》载: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用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衿带,不 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 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因此,据史料记载,蔡邕与他的舅舅关系也非常好,经常促膝长谈“,朝 夕游谈,从学宴饮,酌麦醴,燔干鱼,欣欣焉乐在其中矣’。两个人之所 以情投意合,是因为思想意志是一致的。来 自父母双方家族优良的环 境,让蔡邕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加上蔡邕资质聪颖,爱好辞 章,勤学钻研,可谓“覃思典籍,韫椟《六经》"“,驰骋于典籍之崇途,休 息于仁义之渊薮,檠旋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与为友"⑧。这才使他 能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年代有思想上独特的见解。 ①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340、 2320 页。 ③(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873 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5 良好的家世学风给蔡邕一个很宽泛的学习空间和思考宽度。无 论是儒家的人世情怀还是道家的清雅保身哲学,都给蔡邕以启迪。在 他一生中,这些思想或交替影响他的行为交游,或相互融合影响他的 辞藻文章,最终是几个方面相互碰撞,形成了蔡邕风格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不同于经师儒生们的“独尊儒术",也区别于黄老道家的“无 为而治”,而是一种带有儒道相融的新型哲学思想,这对后来的建安文 学思潮,以及两晋的各种思想流派都是一个源头上的影响。 一方面研习家学,一方面蔡邕还以他的天赋和才能博得了当朝太 傅胡广的青睐,收为人室弟子加以调教。《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 邕“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胡广是 六朝元老,为官三十多年,历任司空、司徒,三登太尉,还当过太傅,他 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六经》典奥,旧章宪式,无所不览。柔而不犯, 文而有礼”。不仅如此,他还通晓古今数术,文章写得典雅非凡。胡广 的这些学术上的见解和特点对蔡邕的影响很大。不仅是艺术上,而且 在人生观上他都受到了胡广的影响。胡广“博物洽闻,探赜穷理",蔡 邕也是“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胡广是诤臣,他劝谏皇帝选皇后要慎 重,同时多次给皇帝提出改革建议,为人“体真履规,谦虚温雅”;蔡邕 在人朝时,也是多次进言皇帝,力争为一方贤官。在很多方面蔡邕都 受到胡广的影响,蔡邕也对他的老师推崇备至,在后面将谈到的蔡邕 撰写的《胡广碑》即可见一斑。 蔡邕是世族子弟,青年时代就已经学有所成,不仅家里人有在朝 为官的,自己的老师也是历事六帝。按理蔡邕是一定会受到征召入朝 为官的。但是蔡邕的仕途交游却不十分顺利。这些坎坷注定会影响 到蔡邕对人生百态的感受和评价。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 1 59 年)秋天,二十七岁的蔡邕被征召进 京。能够直进京畿是展现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但是心怀雄伟抱负的蔡 邕却没有兴奋。因为蔡邕被征召不是因为他的治世学识,而是他“善 于鼓琴"。张瑶《后汉纪》里记载“:桓帝时,中常侍擅恣,闻邕善鼓琴, 遂白天子,敕陈留督促发遣邕。”同一时间里发生的大事让蔡邕左右为 难:外戚梁冀官居大将军,以帝舅 自尊,横行朝野,争权夺利,把持朝 政。所有批评讽刺他的命官和当世文人都被他杀害。一时间全国上6 蔡邕评传 下怨声载道。不久梁冀伏法。而擒拿梁冀的有功之臣则是中常侍宦 官单超、徐璜、具瑗、左倌、唐衡五人。这五人被同时封侯,开始了五侯 专权的黑暗时代。当时民间谣言四起,说五侯“左回天,具独坐,徐卧 虎,唐两堕”①。他们媚上欺下,无恶不作。加上这时候地震频繁,灾 祸连连。李云给桓帝上书《露布上书移副三府》,要求惩治五侯。桓帝 大怒,逮捕了李云,弘农五官掾杜众替李云求情,让桓帝更加恼怒。可 见当时的五侯已经让桓帝深信不疑,朝廷中大臣间的矛盾也是非常严 重。在这个期间,蔡邕的老师胡广也受到党争影响而失势。 很明显,蔡邕的这次被征召是一种侮辱。一旦到达京畿,摆在他 面前的一定会是两难的选择:要么背叛老师这一派,以外戚为主的一 方,而投靠宦官专权的五侯;要么誓死效忠老师一方而招致杀身之祸。 这些都不是蔡邕想走的仕途生涯。认清了这个黑暗的现实,他选择放 弃进京。在他进京的路上,他“行到偃师,称疾而归"②。在回陈留老 家的途中,蔡邕看到路多饿殍、到处萧条,不禁有感而发写成了小赋 《述行赋》,记录了青年时代蔡邕怀才不遇的无奈: 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怕等五侯 擅贵于其处,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 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之抵罪……心愤此事,遂托所 过,述而成赋。 儒家人世思想令蔡邕放心不下朝局,想要有所作为,但是他又怕动荡 朝局会危害自己,不得不明哲保身。在《述行赋》里,他为自己无辜被 拉进政治漩涡而抑郁不平,进退两难的境地决定了他仕途的坎坷。这 一年所经历的变故给蔡邕很大的震撼。他心中所信奉、钻研的儒家思 想,在乱世却无以致用,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转折性的标志, 也成为蔡邕对汉晋间文化嬗变形成影响的一个标志。 接下来的十几年,蔡邕都在家乡陈留归隐。本传里记载他在这期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4 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80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7 间“闲居古玩,不交当世"。尽情享受山水闲情的同时,蔡邕暂时抛开 了风云变幻的政治倾轧,专心治学,结交好友。他有感于当时,仿照东 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自己创作了《释 诲》来整理自己归隐的心情。 有务世公子诲于华颠胡老曰“:盖闻圣人之大宝曰位,故以仁 守位,以才聚人。然则有位斯贵,有财斯富,行义达道,士之司也。 故伊挚有负鼎之炫,仲尼设执鞭之言,宁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 牛之事。夫如是,则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夫子生清穆之 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沉 精重渊,抗志高冥,包括无外,综析无形,其已久矣。曾不能技萃 出群,扬芳飞文,登天庭,序彝伦,埽六合之秽慝,清宇宙之埃尘, 连光芒于白日,属炎气于景云。时逝岁暮,默而无闻,小子惑焉, 是以有云。方今圣上宽明,辅弼贤知,崇英逸伟,不坠于地,德弘 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羡者荷荣禄而蒙赐。盍亦回涂要至,俯仰取 容,辑当世之利,定不拔之功,荣家宗于此时,遗不灭之令踪。夫 独未之思邪,何为守彼而不通此? 胡老傲然而笑日“:若公子,所谓睹暧昧之利,而忘昭哲之害; 专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败者已。"公子谡尔敛袂而兴日“:胡为其 然也?"胡老日“:居,吾将释汝。昔自太极,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 宁,唐虞之至时。三代之隆,亦有缉熙,五伯扶微,勤而抚之。于 斯已降,天网纵,人绂弛,王涂坏,太极隗,君 臣土崩,上下瓦解。 于是智者骋诈,辩者驰说,武夫奋略,战士讲锐。电骇风驰,雾散 云披,变诈乖诡,以合时宜。或画一策而绾万金,或谈崇朝而锡瑞 硅。连衡者六印磊落,合从者骈组流离。隆贵翕习,积富无崖,据 巧蹈机,以忘其危。夫华离蒂而萎,条去干而枯,女冶容而淫,士 背道而辜。人毁其满,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渐亦牙。速速方 毂,夭夭是加,欲丰其屋,乃荪其家。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石 门守晨,沮溺耦耕,颜歇抱璞,蘧瑗保生,齐人归乐,孔子斯征,雍 渠骖乘,逝而遗轻。夫岂傲主而背国乎? 道不可以倾也。” “且我闻之,日南至则黄钟应,融风动而鱼上冰,蕤宾统则微 阴萌,蒹葭苍而白露凝。寒暑相推,阴阳代兴,运极则化,理乱相 承。今大汉结陶唐之洪烈,荡四海之残灾,隆隐天之高,拆亘地之 基。皇道惟融,帝猷显平,泯泯庶类,含甘吮滋。检六合之群品,8 蔡邕评传 济之乎雍熙,群僚恭己于职司,圣主垂拱乎两楹。君 臣穆穆,守之 以平;济济多士,端委缙缇;鸿渐盈阶,振鹭充庭。譬犹钟山之玉, 泗滨之石,累琏璧不为之盈,探浮磬不为之索。曩者,洪源辟而四 奥集,武功定而干戈戢,猃狁攘而吉甫宴,城濮捷而晋凯入。故当 其有事也,则蓑笠并载,擐甲扬锋,不给于务;当其无事也,则舒绅 缓佩 ,鸣玉以步,绰有余裕。" “夫世臣、门子,替御之族,天隆其祜,主丰其禄。抱膺从容, 爵位 自从,摄须理髯,余官委贵。其取进也,顺倾转圆,不足以喻 其便;逡巡放屣,不足以况其易。夫夫有逸群之才,人人有优赡之 智。童子不问疑于老成,瞳嚎不稽谋于先生。心恬淡于守高,意 无为于持盈。粲乎煌煌,莫非华容。明哲泊焉,不失所宁。狂淫 振荡,乃乱其情。贪夫殉财,夸者死权。瞻仰此事,体躁心烦。暗 谦盈之效,迷损益之数。骋驽骀于修路,慕骐骥而增驱,卑俯乎外 戚之门,气助乎近贵之誉。荣显未副,从而颠踣,下获熏胥之辜, 高受灭家之诛。前车已覆,袭轨而骛,曾不鉴祸,以知畏惧。予惟 悼哉,害其若是! 天高地厚,蹋而踏之。怨岂在明,患生不思。战 战兢兢,必慎厥尤o” “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夫九河盈溢,非一 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今子责匹夫以清宇宙,庸可以水 旱而累尧、汤乎? 惧烟炎之毁焐,何光芒之敢扬哉 ! 且夫地将震 而枢星直,井无景则 日阴食,元首宽则望舒胱,侯王肃则月侧匿。 是以君子推微达著,寻端见绪,履霜知冰,践露知暑。时行则行, 时止则止,消息盈冲,取诸天纪。利用遭泰,可与处否,乐天知命, 持神任己。群车方奔乎险路,安能与之齐轨? 思危难而 自豫,故 在贱而不耻。方将骋驰乎典籍之崇涂,休息乎仁义之渊薮,檠旋 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与为友。舒之足以光四表,收之则莫能 知其所有。若乃丁千载之运,应神灵之符,闺阊阖,乘天衢,拥华 盖而奉皇枢,纳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区。计合谋从,己之 图 也;勋绩不立,予之辜也。龟凤山翳,雾露不除,踊跃草莱,只见其 愚。不我知者,将谓之迂。修业思真,弃此焉如? 静以俟命,不教 不渝。‘百岁之后,归乎其居。’幸其获称,天所诱也。罕漫而已, 非己咎也。昔伯翳综声于鸟语,葛卢辩音于鸣牛,董父受氏于豢 龙,奚仲供德于衡辅,任氏兴政于巧工,造父登御于骅骝,非子享 土于善圉,狼覃取右以禽囚,弓父毕精于筋角,次非明勇于赴流,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9 寿王创基于格五,东方要幸于谈优,上官效力于执盖,弘羊据相于 运筹。仆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于是公子仰首隆阶,忸怩而避。胡老乃扬衡含笑,援琴而歌。 歌日“: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 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 独征。” 对这篇赋的解读留待第六章。蔡邕归隐的十几年,也是他碑文、铭、诔 创作的丰收期。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 1 63 年)他创作《朱穆谥议》、 《朱穆鼎铭》及《朱穆坟前方石碑》,哀悼尚书朱穆,由此也可以再次看 出蔡邕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依然重视门第、重视世族家世的关系。 “东汉桓帝时期,门阀世族逐渐形成气候。高门之间,多以名节道德相 标榜,或以荣辱与共相联结,门生故吏与举主坐师,多含有很深的政治 利害关系。他们同声相应,竭诚相报,虽死不辞,结成了机密的文人利 益集团。其结拜形式繁杂不一,私谥即是重要的手段。”①这种荣辱与 共再次让蔡邕站在了与宦官对立的位置上,对他中年进人仕途以及他 矛盾思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导致他对东汉末年文化突破,而 又影响到了他人格基础的奠定。两年之后,汉桓帝延熹八年 (公元 1 65 年),蔡邕写作了另一篇碑文《王子乔碑》,这是一篇向往神仙生 活,充满道家色彩的碑文。可见,蔡邕作为东汉末年对文化影响巨大、 促进文化转型的一代巨擘的矛盾思想,从他壮年的隐居时期开始就已 经产生了。 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 1 70 年),政局逐渐平稳,蔡邕结束了他的 归隐生活,被司徒桥玄征辟,开始了他第一次人世生涯。他先后出补 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虽然政绩上不显得卓著,但是 他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他的这些见解也对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有着不 可磨灭的贡献。他写了很多有见解的政论散文,其中《上封事陈政七 要书》最能体现他的治世思想,这其中包括了他对文化的认识。第一 事里蔡邕提到“: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 导致神气,祈福丰年……"这是对“礼”的修正;第四事里对如何任用 官吏提出了建议。这期间他对东汉末年文化大事的认识评价和参与 ①刘跃进《: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文学评论)2004 第3期。10 蔡邕评传 将在后面的小节详细阐述。 可是,天不遂人愿,蔡邕忠心护主,但是他的举措却令朝廷上下很 多人的利益受到威胁,终于他的奏章《对诏问灾异八事》里直指朝廷官 员私相授受,徇私枉法,结果宦官曹节看到了他的奏章,把内容告知了 检举蔡邕的大臣,于是众人联合起来,致使蔡邕最终蒙冤入狱,全家流 放朔方,第二年遇到大赦才得以回归中土。但蔡邕在回到中原前,又 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王智诬告蔡邕毁谤朝廷。 蔡邕无奈亡命江海,在吴地、泰山之间避难。虽是生活漂泊,但他却真 正避开了当时社会文化上浓重的谶纬神学氛围,使他得以专心学术, 给后世文化和学术创造了重多的财富。这是蔡邕亲历南方风土的一 个时期。虽然他还是“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壑。"①但是,南国风光还 是深深吸引了这位才子。他“潜舟江壑"、“捷步深林"②,尽情享受山 水自然,博览书籍,自适旷达。漂泊江海的岁月里,蔡邕有两件事是对 汉末文化转型有着积极意义的:一是对《论衡》的介绍与传播;二是开 门授徒,提携青年才俊。 袁山松《后汉书》里记载“: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人 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蔡邕之前《论衡》并没有被世人认可,由 于蔡邕的推荐,王充的思想才被后人认可和研究。《论衡》是一部奇 书,它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全书共八十五篇,抨击了汉代以来 的神学谶纬迷信思想。《论衡》的传世,蔡邕的推荐之功不可埋没,而 蔡邕对《论衡》的赞许和推荐也可以证明蔡邕与张衡思想中的相似之 处,即都敢于直面人生,提出“大不韪"的思想。 蔡邕漂泊的时候还教导了一批在后世发挥重要作用的弟子。《三 国志》记载“:顾雍字元叹……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 书。"顾雍是吴国的重臣,学于蔡邕,则蔡邕的思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 后世的文化。《三国志·王粲传》也记载“:陈留阮隅字元瑜……少受 学于蔡邕。”传记里还记载有“:(路)粹字文蔚,少受学于蔡邕……人 都粹所作,无不嘉其才而畏其笔也。"由此观之,蔡邕所教导的弟子也 都成为了建安及魏晋时代的文人学者。这对由汉到晋文化的转型是 一种带动。 ①②(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 965 年版,第 2007 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