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爱情(15)

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社会因素,蒋和森说:

即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愿以偿地结为终生伴侣,仍然还是一个悲剧……这不可改变的悲剧根源,总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土地上,找不到一块可以容纳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道路的国土。这必须是一块对于人类的灵智和感情,对于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受到充分尊敬的国土,必须是一块可以让正当的自由和合理的生活要求得到伸展的国土。总之,必须是一块与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等大相违背的国土。——是的,这样的国土,距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太远了。她不仅不能用脚步走到,而且也不能用头脑想到。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见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的悲剧。(《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这是很深刻的分析。黛玉在那样黑暗的环境中,即便聪明、灵秀、具有诗人的想象力,也绝对想象不到有一条路会通向她憧憬的世界。她的想象力不会也不能越过那天高地厚的、铁壁合围的环境,当她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在现实中撞得粉碎,在她无力回天的时候,只有一死才是她的最终归宿,虽不情愿,也无可奈何。这就是林黛玉的悲剧。

“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的裙衩矣。”

这是脂砚斋对黛玉由衷地赞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集众美于一身的清纯少女,却不见容于社会,不见容于贾府的决策者,不见容于她的亲人,这一切都是黛玉所不知晓的,这就使黛玉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更深了一层。

鲁迅先生有一段分析是入木三分的: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是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自己制定的死刑。”

在黛玉的面前,贾母是何等的慈祥,凤姐是何等的可亲,宝钗是何等的关怀备至,黛玉只有感激涕零的份儿,哪有防范的心理?岂不知在张张假面具后面,藏着淬毒的羽箭,吐信的毒蛇和螫人的蚂蟥。他们一旦出击,你便无处可躲,无处可逃,只有在不明就里的情势下,糊里糊涂地死亡。

黛玉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诗是空灵的,耽于幻想的,有时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所以她始终与生活有着疏离,像点水的蜻蜓一般,沾带的只是几颗水珠,她看不到整个池塘,以为自己翅下就是整个世界了,因而她的视阈便极其狭窄。她以美的想象、诗的眼光审视人生,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听到的莺歌燕语,她不知道平和之中孕育着风暴,美好的事物中也会藏着丑恶。诗的眼光往往是孩童的眼光,除却了一切戒备,把大灰狼也会当成“狼外婆”。她不知道尺水可以兴波、片云可以致雨,她常被月白风清、丽日蓝天的现象所蒙蔽,所以当急风暴雨骤然来临之际常常使她藏身于无地,只好任其欺凌。在措手不及中,她的诗性品格无力与现实抗争,当美丽的幻想被击得粉碎的时候,等待她的没有别的,只有一死。美被罪恶的黑手撕碎,诗从此也被放逐,于是大观园果然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