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之后,西周就一路衰滑下去。到了西周晚期,就出现了一个大暴君周厉王。
周厉王名叫姬胡,在位三十余年,贪财好色,暴虐非常,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非常之坏。目前来看,他是第一个钳制老百姓言论自由的暴君。
在商周时期,老百姓的言论还是比较自由的,就好像上文提过的夏桀、商纣,虽然暴虐,但是面对老百姓对他的咒骂,他也无可奈何,只好自我鼓舞一下:“我是天命所加,他们骂我有屁用?”顶多再杀一些谏议大臣。
而且,在朝廷公室的大门口,还专门立有一个木头,木头的顶端横着绑一块木板——这就叫作“谤木”,类似咱们的意见箱,专门用来让老百姓提建议的。当然,到了后来,谤木逐渐演化为华表,丧失了建议的功能,却成为王权的象征。
这个“谤木”制度,据说从尧帝的时候就有了——总之很早很早大家就能意识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可到了周厉王这儿,他不仅暴虐,甚至连半句反对的声音都不愿意听。
朝中大臣对他说:“老百姓都忍受不了你的政令啦!”周厉王听后就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巫师,让他去监视那些议论自己的人。只要这个巫师来打个报告,说某某某又在背后议论您了,他就立刻派人把某某某抓起来杀掉!
在暴力的威胁下,议论朝政的人少了许多,各地的诸侯也不来朝拜了。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到了周厉王在位末期,监管更加严厉,周王室所在的镐京,根本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因为你要是乱说话,保不齐就被某个士兵发现抓起来;还有便衣士兵,整天混在街上,就在监视大家,看谁在议论朝政;更有可能的是,为了安全和自保,你就被自己的亲友揭发了。
《史记》用了九个字来形容这个可怕的情况:
国人莫感言,道路以目。
这几个字太有名了,就是说老百姓在街上都不敢说话,熟人见面了想打招呼就只好使使眼色。
国人,指的是周王室所在的镐京城的周朝首都人民。因为在当时,周厉王的直接管理范围和军力毕竟有限,所以他监管最严格的就是自己所在的周朝首都。
于是,周厉王高兴地对大家说:“我能制止怨言了,人们不敢说话了,哈哈哈哈哈!”
大臣召公看到这个情况很担忧,就好心劝阻周厉王。他说的几句话,也成为千古经典:
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
这几句是说,您这样做是堵住了百姓之口啊!堵住百姓的口,比筑堤坝堵住河流还要危险。河流堵塞以后,要是溃堤了,伤的人一定很多,堵住百姓的口也是这样。所以呢,善于治水的人就让堤坝决口,保证河流通畅;治理百姓就应该让百姓发泄,以便让他们说话!
召公这几句,就是著名的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
很可惜,周厉王没有听进去这些话,他一如既往监督百姓,不让老百姓说话。结果,三年后,周朝首都镐京的百姓们再也受不了了,就一个个起来造反,袭击周厉王,周厉王就被赶跑了,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国人暴动”。
《诗经·大雅》中,讽刺批判周厉王的诗作有好几首,都是形容周厉王如何暴虐,如何监管老百姓的,反映了周厉王统治下,人们生活的艰辛困苦。诸如《大雅·民劳》《大雅·板》《大雅·荡》《大雅·抑》以及《大雅·桑柔》。
这几首诗,每一首都非常长,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做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