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海归楼”安家

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之后,在北京中关村安家。

钱学森与郭永怀的家相邻。郭永怀夫人李佩教授带领笔者去看当年钱学森在中关村所住的地方。

那里如今叫“科源社区”,是中关村最老的一批宿舍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中有三幢三层高的青砖砌成的宿舍楼,即13、14、15号楼,设施最好,每套房子的面积也大,当时被称为“特楼”,是当时为了安置著名科学家和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而建设的宿舍楼,所以今日也有人称之为“海归楼”。

钱学森当时就住在“特楼”中的14号楼的二楼,而郭永怀和李佩就住在旁边的13号楼。至今,李佩还是住在那里,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李佩家中客厅里的两个单人沙发和茶几是她回国时父母补送给她的嫁妆,硬木花格架、长条形茶几和钢琴是她和郭永怀一道买的。在“特楼”里,不仅住过钱学森和郭永怀,也住过贝时璋、钱三强、赵九章、杨嘉墀、童第周、顾准……2009年10月29日,106岁的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去世时,就住在跟他一样上了年纪的中关村“特楼”中。

钱学森一家入住中关村“特楼”之后,当时家具极其简单,是公家分配的。他家的旧家具上,有着“中国科学院”的红漆金属铭牌。后来这些家具折价给住户。钱学森使用多年的,就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家具。

且不说这三居室的公寓无法跟钱学森在美国洛杉矶的花园洋房相比,就连当时钱学森从美国带回来的家用电器,诸如吸尘器、电冰箱、录音机,都是当时那一带公寓楼里的“稀有元素”。

钱学森在北京中关村“特楼”安家之后,就把父亲钱均夫从上海接来。

据钱月华回忆,当时,钱学森一家住在北京中关村的“特楼”,中国科学院又在北京东四六条南板桥胡同的第五宿舍,划拨5间平房安置钱学森父亲和蒋英母亲蒋左梅。钱月华记得,那5间平房是在中国科学院第五宿舍最后一排,独门独院,有一个小花园,核桃树亭亭如盖,闹中取静。这5间平房之中,第一间作为厨房,第二间是客厅,第三间是钱均夫卧室,第四间是她的卧室,第五间是蒋英母亲蒋左梅的卧室。虽说蒋英母亲是日本人,汉语不很流利,但很快就喜欢上钱月华,常跟月华一起上街,有说有笑。月华除了照料钱均夫之外,也照料蒋英母亲。

到了北京之后,经陈叔通推荐,周恩来总理指示,1956年4月,国务院聘任74岁的钱均夫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专聘有“德、才、望”的年长的文化名流担任馆员,每月发给工资,平常的工作就是研究文史问题,文史馆会派专人上门请教,不用到馆上班。这样,钱均夫在晚年有了安定的又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

多年失业在家的钱均夫,如今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员,生活安定,心情非常舒畅。

这时,钱均夫要给钱月华办理终身大事。钱月华自从11岁到钱家,由于多年照料钱均夫,到了这时候已经37岁,尚待字闺中,已经是“大龄青年”。起初友人介绍了几位男子,都是丧偶或者离异的,年岁在50以上,钱月华不愿嫁。后来,跟钱家有那么点远亲关系的张德洛,一则对此人知根知底,二则比钱月华小1岁,是未婚“大龄青年”,钱月华倒是动心了。遗憾的是,张德洛在抗日战争中断了左腿,他一直没有成家就因为残疾。好在他装了假肢,照样上班下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钱月华选择了这位未婚“大龄青年”。

喜讯传出,钱均夫说,钱月华是他的干女儿,但是胜过亲闺女,一定要好好为她操办婚事。钱均夫送了金戒指给钱月华。钱学森送了200元人民币作为礼金。蒋英母亲蒋左梅说,她在东四北大街西侧的马大人胡同次31号(今育群胡同26号),有一座小院,她的第五个女儿蒋和住在那里,可以腾出一间耳房,给钱月华作为新房。

从此,钱月华搬到马大人胡同居住,但是每天仍去不远处的东四六条南板桥胡同照料钱均夫和蒋英的母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