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身份——力学家(1)

钱学森回国之后,他那一系列频繁的关于研制导弹的活动、讲座、计划,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部是在“幕后”进行的。

钱学森也常常在媒体上露面。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电视台,媒体主要是报纸。《人民日报》一次又一次报道钱学森,加在他的名字前的头衔,往往是“力学家”“物理学家”或者笼统的“科学家”,避讳“火箭专家”“导弹专家”之类敏感字眼。

早在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在报道钱学森遭到美国政府扣留时,称之为“力学专家钱学森博士”。

1955年10月10日以及30日,《人民日报》在报道钱学森到达广州、北京时,称之为“刚从美国回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记者柏生对钱学森的长篇专访《热爱祖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内中第一次透露钱学森回国之后的动向:

钱学森博士谦虚地表示,自己刚刚回国,许多东西都还要学习,他愿意把自己二十年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果完全贡献出来,并为祖国培养年青的科学研究人才。能为祖国服务他感到光荣和骄傲。现在他已经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的聘请,准备主持和领导中国科学院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据说,钱学森归来之后,中国高层对钱学森进行了双重工作安排:理所当然,中国高层要钱学森主持导弹研制工作,但是与此同时又安排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工作,便于钱学森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这一公开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正因为这样,《人民日报》记者透露钱学森“准备主持和领导中国科学院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其实,钱学森一回国,中国科学院就安排钱学森担任力学研究所所长。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对朱兆祥说:“院里的意思是,趁钱学森回国之际,把力学研究所建立起来,可以以钱伟长在数学研究所建立的力学研究室为基础,再加一些研究人员。此事已经和钱伟长、周培源酝酿过,大家都赞成钱学森当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我们希望钱学森先到科学院来,暂时不要到国防部门去,这样在国际上的印象好一些。请你跟钱学森委婉地谈一谈。”

吴有训所说的“暂时不要到国防部门去,这样在国际上的印象好一些”,只有一部分照办了。由于陈赓大将的积极争取,钱学森还是到国防部门去了,只是钱学森在国防部门的活动完全处于保密状态。

1955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归国的留美学生大部走上工作岗位》,称“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现在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这句话把钱学森回国之后的“单位”说得清清楚楚,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是在原有的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力学研究室设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之下,成立于1951年,钱伟长担任力学研究室主任。由于当时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工作,这个力学研究室也就落脚在清华大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