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 诗书以传家(1)

江南海宁,不过四个字,淡淡的,可读起来就觉得温润缠绵。那是个金戈铁马的温柔乡。风吹雨,雨打荷花,荷花凋落一季芳华,芳华里,走错的旅人,惊起了白墙乌瓦里,那扇小轩窗。马蹄声嗒嗒远去,也带走了一颗盼归人的心。

其实说到海宁,说到金庸,都无法略去一个名字。那个名字,亦是一个惊才绝艳的存在,那是真正的流星,短暂,明亮,不凡。他是海宁的骄傲,国人的骄傲,亦是金庸的骄傲。他的名字,叫作徐志摩。

这个清浅温柔的名字,在你的记忆里,掠起了怎样的尘埃?你想到的是,他短暂得可怜却又光辉的一生?是他的情,他的恨,他的诗,还是他走过人间的四月天时,轻轻地挥一挥衣袖的样子?

其实在金庸的回忆里,那都不是徐志摩的模样——他只记得,那是一个温文尔雅、极具绅士风度的男子,写得一手好诗,他很早就离开了他的视线,前往一场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后来,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少年子弟江湖老,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大多以悲剧而告终。人生,或许就是一首凄凉的长诗,于是,在他的笔下,霍青桐孤独一生,袁紫衣飘然远去,琴箫和鸣的令狐冲和任盈盈笑傲江湖,看似潇洒脱尘,可未尝那就是真正的圆满。人世间,其实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圆满。

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的关系。海宁徐家,是远近闻名的富商。据说,海宁的一条街,从头到尾,都是徐家的产业。后来,从酱油铺子起家的徐家,黄白之物实在太多,于是跑到上海,开起了银行。在这样富庶的家庭里,徐志摩成长为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是很水到渠成的事。他的堂姑姑徐乐,被许配到了同为海宁望族,并且一向交好的査家,嫁给了敬业堂的査枢卿。

而徐乐,就是金庸的母亲。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1932年,灵柩运回海宁硖石,八岁的金庸随着母亲前往吊唁。凄凉的哀乐,漫天飞扬的纸钱,墓前飘扬的灰,天色是凄凄淡淡的,这位风流多情的诗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在金庸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部《书剑恩仇录》,有不少人推测,主人公陈家洛的身上便有其表兄徐志摩的影子。他们都是一般的温柔多情,也都是一般的书香飘然,也是一样的命如薄纸。

而今,近一个世纪倏忽而过,光阴如泡影,明灭于瞬息。当年懵懂的孩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早逝的诗人,依旧躺在阴冷潮湿的棺木中,永垂不朽。只有死去的人,才不用接着尝遍人世的悲欢。

1937年,金庸的母亲徐乐,在避难途中丧生。那一年,金庸不过是一个十三岁的孩童,从此,他失去了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本来就是人生里最凄凉的悲伤之事,年幼的金庸早已尝遍各种滋味。

从此以后,金庸最为亲近的人就只剩下了父亲,还有祖父。他的祖父查文清,亦是一位知书达理之人,他自幼酷爱读书,光绪年间中了进士,在江苏的丹阳县就任知县。查文清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他读圣贤书,怀天下心,对辖境内的百姓爱护有加。只是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列强纷纷伸出魔爪,都想着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刮下一口最鲜美的肉来。江苏靠海,聚集了许多自西方而来的传教士,他们中的许多人,仗着自己的国家背景,仗着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作威作福,甚至欺压凌辱无辜的百姓。

这一切,查文清看在眼中,胸腔里的疼痛,无法言明。可他却无能为力,清政府早已下了命令,不许官府为难洋人们。可实际上,并非是他要去为难他们,而是他们一直不肯放过他!查文清是在书香里熏陶大的,他心里隐约猜想,或许就要发生一件大事了——是的,这矛盾,一旦被激化,就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国人并非没有血性骨气,洋人的再三挑衅,非但没有换来预料中的臣服,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国人虽好礼,却并非一味地忍气吞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