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入仕两彷徨——访吴晗故居(5)

国难当头的社会现状促使吴晗从一名资产阶级学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一名空想家转变为实干家。就如同吴晗自己所说:“是时代,是历史推着我走上革命道路的。”

确实,历史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处在乱世,外来的各种新式思想如同潮水般涌来;国难当前,旧式知识分子大多爱国,他们振臂高呼,奋起改革和革命。吴晗是典型的一位。他无法真正“投枪”,就写作《投枪集》,以笔作枪针砭时弊;他的《朱元璋传》的前身《由僧钵到皇权》影射当时的掌权者蒋介石;他积极参加民盟活动,任多本杂志的主编……可以说,当时的吴晗已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了。

然而轰轰烈烈的革命结束后,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大潮中的吴晗又是怎样的呢?黄裳在《忆吴晗》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吴晗本质是一个书生,研究明史,至晚年仍然不失兴趣。他有一次出国,途经上海,还抽暇来我家匆匆看了几种有关明史的书。在北京,有一次我带他去看新居,还叹息说,‘何时能有一室图籍,坐下来好好读书、研究……’他对忙碌无聊的开会接待……官场生活表示厌弃。可是他又那么积极地赶任务,一听风声,就赶写《海瑞罢官》,一头钻进死亡之网,真是怪事。”

从末世秀才家中成长起来的吴晗,身上本就带着旧式文人的色彩。在追随胡适先生治学的几年时间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治学思想更是加重了吴晗身上旧式文人的印记。“学而优则仕”的旧文化传统,使得吴晗紧跟时局,经纶济世。他本是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进步知识分子,但是盲目令他失去了自己清醒的判断力,直至粉身碎骨;他的耿直成了野心家们利用的“利剑”,掀起了日后的轩然大波;他的一生都在治学与从政这两条道路间摇摆,他希望寻到正确的道路,却在所谓正确的道路上停住脚步,再也没有走下去。吴晗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这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而他本人也因这一出戏剧,“一头钻进死亡之网”。

1959年,毛泽东提出要学海瑞敢讲真话、敢骂皇帝的大无畏精神。不精通戏剧的吴晗,积极学习剧本写作,热火朝天地“赶制”出历史剧《海瑞罢官》。正当人们为吴晗塑造了一个敢讲真话、敢斗恶势力、为民伸张正义的清官形象而叫好喝彩时,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却在背后策划阴谋,准备恶狠狠地向吴晗及《海瑞罢官》开刀。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正式出炉。文章将吴晗的《海瑞罢官》定性为“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据说在1966年,故乡苦竹塘有一棵大树突然被雷击中,成为悲壮的“雷击木”。这似乎预示了吴晗悲剧的命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