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流域神秘消失的塞种人(1)

红尘滚滚来,往事如烟去。

轻轻拂去断崖残壁间累积了数万年的岁月风尘,历史考古学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便已在伊犁河谷从事狩猎和采摘活动。

伊犁河谷最早出现的民族是塞种人。据史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活跃在帕米尔、天山及新疆北部。同众多游牧民族一样,塞种人过着“随畜逐水草”的游牧生活。他们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

塞种人入居西域后,曾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3000多年的历史风雨,消磨吹淡了塞种人留下的遗迹,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外史书典籍中一窥塞种人文化历史的变迁,跟随他们的脚步跌跌撞撞走进血腥残酷的历史隧道。

《汉书·西域传》说,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种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人中有塞种人和大月氏人。

塞王南迁,塞种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种人的国家。书中提到的匈奴、大月氏、乌孙、塞种之间类似多米诺骨牌式的战争迁徙运动,发生地点在今天的伊犁河、楚河流域。

对于塞种人,西方史书中也有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曾多次提到Sacae(Saka)人,研究者认为Sacae人其实就是马萨格泰人。希罗多德在书中说,马萨格泰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当时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二世(前559—前529年在位)曾派兵与马萨格泰人打仗,结果一向战无不胜的居鲁士王和他的波斯军团,在骁勇善战的马萨格泰人面前未赢得半点便宜,不仅波斯军全军覆没,居鲁士二世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

当时的波斯人将马萨格泰人称为Saka(萨迦)人。至今仍保存的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登(Behistun)铭文中,多次提到了Saka的名字,并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

戴尖帽的萨迦人,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汉文史书上的“塞种”,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即是古波斯语中“Saka”(萨迦)的音译。在其他的汉文典籍中,又有“铄迦”、“烁迦”等不同译法,都是“Saka”的译音。

塞种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他们已知道用毡房,这种毡房从外形上看是圆柱形的,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可以张缩自如,以便携带,顶上环列着轻巧的椽木。这种便于拆卸和折叠的木格与毹,极易放在车上及马背上运走,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智慧创造。

塞种人实行王政制度,他们分成四个大部,每部分成若干“区”,每区由一个总督加以统治。实际上这些总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长世袭的,塞种人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因而各大小酋长的权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长再推举塞王,塞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按照习俗,每任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然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种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的哀悼,并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