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袁花(3)

二、祖父查文清

查良镛祖父查文清本是“美”字辈,字沧珊,故乡的父老们称为“沧珊先生”,1886 年(清光绪十二年)中进士,在江苏丹阳做知县,有成绩,加了同知衔。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4 月发生著名的“丹阳教案”,从丹阳开始,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地教堂相继被焚毁,上司要查文清将为首烧教堂的两人斩首示众,以便向外国教士交代。但他同情烧教堂的民众,通知那两人逃走,回报上司:此事由外国教士欺压良民而引起公愤,数百人一拥而上,焚毁教堂,并无为首之人。跟着他就辞官,结果被甄别参革。查家和袁花的乡亲却引以为荣。

查文清从此闲居故乡,读书作诗自娱,也做了一些公益事业,设立了一座义庄,买了几千亩田地收租,租金用于资助族中的孤儿寡妇,使他们能平安过活。凡是上了中学、大学的人,每年都可分两次领一笔津贴,如果有人出国留学,津贴的数额更大。他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有数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他就去世了。出丧之时,丹阳推了十几位绅士来吊祭,领头烧教堂的两人一路哭拜而来。查良镛幼时听伯父、父亲说,那两人走一里路,磕一个头,从丹阳一直磕到他们家。查良镛小时候对此信之不疑,长大了觉得这应该不是事实。不过后来他想,那两个人十分感激,最后几里路磕头而来也是有可能的。

虽然他出生不久祖父就去世了,但祖父是他最敬佩的人,也是对他少年时影响最深的人。他说祖父对他有两个影响,一是使他知道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二是要多读书。祖父去世后,留下的《海宁查氏诗钞》雕版堆了满满两间屋子,成为查良镛童年时期和堂兄弟们嬉戏追逐的常去之处,在雕版堆里玩耍的日子久了,居然对雕版上的诗词也能朗朗上口。

三、父亲查枢卿、母亲徐禄

到查良镛父亲查枢卿时,祖上仍留下田地三千六百余亩,佃户百户之多,雇有不少男女仆佣,并在袁花镇经营钱庄、米行和酱园店等。查枢卿有两个哥哥,大哥是秀才,二哥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本人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似乎读书没有什么成绩,后来在乡下办理钱庄、茧厂、丝厂,也不大成功。查良镛小时候常常看到父亲为业务而烦恼。那时他小小年纪,已察觉到父亲办理企业太不精明,对人过分客气而随便,似乎觉得交朋友比业务成功更重要。他说自己十三四岁时,就觉得父亲没用。父亲借钱给人,有时去讨钱,会带他一起去。人家请他父亲喝酒、讲好话,钱却不还,需要还别人钱的时候,只好卖田地垫了还给人家。他觉得父亲没用,做生意不是这样做的。

每当春天的清明节,秋天的重阳节,父亲必定带他们兄弟上祠堂,见到任何人都相互拱手作揖。那时查良镛见到族中的白胡子老公公也向他们四五岁的小孩子拱手作揖,不由得心里暗暗好笑。

他母亲徐禄出生在海宁硖石镇徐家,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深得家人宠爱。徐家是海宁的名门望族,世代经营酱园、绸庄、钱庄,徐申如先后创办缫丝、纺织、发电、电话等新兴工业,被誉为“浙江的张謇”。徐禄毕业于杭州的女子学校,写得一手娟秀小楷字,还会绘画绣花,她做的绣花小鞋尤其远近闻名。

大约1914年腊月,19 岁的徐禄嫁进查家,先后生下良铿、良镛、良浩、良栋、良钰五子和良琇、良璇二女。“按照当地习惯,家人叫良铿为大阿哥,良镛为小阿哥”,叫良浩、良钰为大毛弟、小毛弟。

查良镛幼时聪明顽皮,深得母亲的关怀厚爱。他记得曾被抱到街头去看傀儡戏,猪八戒高老庄招亲,被新娘子大打耳光的情形,过了多少年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故乡一带有一种黑色的有花纹的大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一刻也不分离,蝴蝶就被叫作“梁山伯、祝英台”。如果小孩子捉住了其中一只,另一只就会在手边绕来绕去,飞也飞不走。他六七岁的时候,看着在花间双双飞舞的一对对蝴蝶,家里人给他讲了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世间有哀伤和不幸。

母亲爱读《红楼梦》,大概12 岁时,查良镛就跟着母亲一起看,不大懂。母亲常和堂嫂、堂姐她们谈论贾宝玉、林黛玉等,她最喜欢的人物是探春,其次是薛宝琴,会背诵薛小妹新编的《怀古诗》。

她们常常比赛背诵《红楼梦》回目和书中的诗词,一个人背上一句,另外的人接着背下一句,赢了的可拿一粒糖。幼小的查良镛在旁听着,觉得婆婆妈妈毫无兴趣,但可以从母亲手中接过一粒粒糖果,还是兴趣盎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