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岁的刘陈昭亭个头矮矮的,能听得懂也能说一些普通话,但说得急就转回闽南语。她敲敲自己的牙齿说,这是装的假牙,花了十几万。走路时,略显蹒跚之态,让人难以想象,她仍在下地劳作。
自1995年,台湾农民年满六十五岁,参加农保六个月以上均可领取“老农津贴”,当下为每月七千。农保全名为“农民健康保险”,保费每月农民付七十八元,包括两万零四百元的生育给付、十五万三千元的丧葬津贴、一万零二百至四十万零八千元的残疾给付,及老农津贴等;而台湾的医疗保险叫全民健康保险(简称健保),每月农民付两百九十九元,报销门诊费用的百分之八十,住院费用的百分之九十五(三十天以内)至百分之七十。健保为强制险,每个人都有,并依个人身份再加社会保险,如军人有军保、公务员有公保、农民有农保等。农民保险在当地农会办理。
每月七千,看病另外报销,对于惯行节俭的农人来说,也差不多够用了。刘陈昭亭的下地劳作,更像是赚零花钱。她的邻居,刘昌炀家中有一块八分地,租出去的话,年租金是两万五千元。但他父亲在世时,坚持自己种枇杷,一年水果能卖近十万元,但加上雇佣人工、肥料农药,受累辛苦,算下来,不如收租金划算。这从另一角度印证,农民尤其是老农,种地更多属于情感范畴。
顺便讲讲台湾农民福利。1985年通过的“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和之前的农村政策相比,“提高所得”被改为“增进农民福利”,农民健康保险(简称农保)被具体提出。1989年,台湾农保全面实施。
这段历史,很容易浓缩为如下书面语:台湾当局为贯彻照顾农民之政策,自1985年10月25日起,选定四十一个乡镇先行试办。由于农民反映良好,并迫切要求参加,为顺应民情乃决定全面试办。使台湾近年来推行的“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及“照顾农民”的政策,在执行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穿过官方教科书式语言,抵达历史现场,农保并非当局恩赐。第一,农民政治代言人在增加。如1973年,一位“省议员”针对“农民保险,厅长说财政困难无法办理”,指出数量可观的农民未能像公务员、工人享有保险,实在有违社会公平之原则。而有权力质询“行政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的“立法委员”,在1970年之后关注农民保险议题,仅1981年此类质询就有十一次。第二,1988年,台湾开放美国水果大量进口,本土苹果每斤从一百多元跌到六七块,一箱橘子跌至一百块都没人要,东势一带果园,柠檬、橘子、杨桃无人采摘,萎坠一地,农友叫苦连天。台湾“农民权益促进会”广发传单,号召农民站出来,“愤怒吧!全台湾的农民!”1988年3月16日,台湾四十年来第一次农民游行爆发,当局抓捕总指挥林丰喜等人,4月26日、5月20日,农民二度北上,在台北游行,表达包括“全面办理农保”在内的七大诉求。警察当场逮捕一百二十多名抗议群众。
蹚过抗议街头的血腥,农保于1988年10月25日起全面试办,1989年正式实施。由于农业人口老化,死亡、看病开支巨大,仅一年,至1990年就亏损三十七亿,1993年亏损二百八十三亿。发现巨额亏损,“内政部”立刻要求提高保险费率及投保金额,1990年第一次申请,“行政院”同意实施,“立法院”院会以调整时机不当为由,通过决议请“行政院”暂缓实施。有关机关会商,结果为:当时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普遍下跌,农民所得偏低,调整费率确不适宜。亏损日益严重,“内政部”于1991年再次建请调整费率,“行政院”协调结果是当年7月1日实施。结果七月干旱不雨,缺水严重,再次暂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