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大学教授靳晋在其著作《台湾农业发展及其科学技术》中写道,台湾农业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大农场制,“而是针对中国的传统小农制度的特征,走出一条小型的‘精致农业’技术路线,并将传统农业制度中的优势与现代投入结合起来,进行了成功的技术改造。”—深究会发现,台湾并非不想采用大农场制。1953年台湾土改后,形成的极端平均的小农经济,很快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多年来的农业政策,均围绕它做调整,但卖地的人会被视为败家子,农民卖地意愿不高。是以,台湾农民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始终在一公顷上下浮动,多种政策调整均未突破小农格局。所谓“精致农业”,是在尊重私人产权前提下,无可奈何地保留瓶颈,向其他方向努力突破的结果。
1984年,“台湾省主席”邱创焕提出“精致农业”,如今成为台湾农业特色泛称。简要来说,其核心是发展技术与资金密集农业、由重视产量转为提升品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在农用土地被工商业不断挤占之下,力求增加单位农地生产价值及附加值,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多元化农业。
资金密集,农业配套的贷款政策,可参见菇农江明勋的故事;技术方面,推行农业机械化、品种改良、健全农产品共同运销制度;积极辅导共同、委托经营,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等。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教育。
稻作最先完成机械化,如今种田,变成“白米炸弹客”杨儒门形容的“种田很简单,你只用一根手指头把水打开”,其余整田、插秧、收割都是打电话叫代耕者来。高粱、玉米、蔬菜也都实现不同程度机械化;引种育种,是增加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如今大量生产的洋葱、香蕉、凤梨、洋菇等,都是自岛外引种,“凤梨酥”还变成台湾最热门伴手礼。而刘胜雄寄予厚望的“春风”,是新社“种苗繁殖场”改良自69号桃树品种。为稻农陈燕卿赢得“十大经典好米”的,是桃园区农改场2004年推出的“桃园3号”香米品种。育种成功后,农改场会通过农会,召集农民开“发布会”,并以产销班为单位大力推广,包括试种期购买优惠,售货后还伴之以技术辅导等手段。另外,有机农业兴起,不用农药和杀虫剂来防治虫害,成了重要课题。1997年,苗栗农改场在原本是台湾蚕丝试验所的大湖分场,成立“天敌繁殖工作站”,培育繁殖天敌,如草蛉、椿象、瓢虫等,提供给农民,用来对付害虫。
攻克尖端技术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尖端理论服务于最基层农民。这得益于台湾的农业推广体系。
台湾农业推广体系以各地农改场为中心,结合九所农学院校与六家农业试验所的技术力量,提供推广教材,或直接开办观摩教学;行政上,由“农委会—省农林厅—县市农业局—乡镇公所”负责,交由各级农会执行。基层农民最熟悉的技术单位是农改场及农试所。
九个农改场,七个是“辖区场”,顾名思义,有自己辖区。再细分,每名技术人员分配有责任区,跟自己区内农民联系紧密。新社的农改场是专业场,负责种苗培育,及建立种原资料库,保存原生种的种子。但与农民的连接仍然紧密。比如育种成功,会及时向育苗公司进行“技术转移”,使其尽快普及,惠及农民。也会通过农会,办系列讲习班,讲解肥料农药操作等。刘胜雄的亚磷酸即获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