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头天,一记闷棍(1)

2012年6月5日,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陪我一同敲门的是一颗坚硬的心。

在成长路上,这颗心不断地鼓动我向前走,向前,再向前……有的时候,人们也称之为“上进心”。孩童时期,它是我的一笔财富。

在中国,孩子们就像生活在有着重重筛子的巨大漏斗里,仅留一条羊肠小径给幸运的那部分人,而筛掉的则是千军万马的同龄竞争者。

2006年秋季,凭借这颗心的坚持,过关斩将,我成功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到了北大,挑战也“更上层楼”,激烈的竞争背后是对优质资源和光鲜机遇的残酷争夺。

2010年毕业后,我一心想负笈美国,哈佛大学是我梦想的目标。此时的我在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担任研究助理,期待新的成果能把自己武装成更有力的竞争者。研究过程并非坦途,由于学科专业上的差异,每天重复阅读基础文献并没有带给我想象中的提高。带着遗憾和迷茫,项目告一段落后,我考虑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世界,去寻求别开生面的新机会。

我迫切希望寻找一个出口,但又不知何去何从。辗转儿童福利相关领域的其它机构工作后,在一次向专家追问犯罪案件中受害儿童应享有的长期福利保障问题时,我得到了享誉海内外的我国儿童福利领域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尚晓援教授的指导。

尚老师对欧美学界十分熟悉,出版过多部英文著作,几番长谈下来,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去哈佛上研究生远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得吓人的英语成绩、国内知名学府的教育背景、名牌机构短暂的实习经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一个人有资格赢得像哈佛那样著名学府的青睐。反过来,对社会的责任感、高质量的工作经验提炼出的“软实力”更为重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也许能够帮助我更接近我的目标。

尚老师推荐我去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说基金专注于为孤贫儿童提供健康保障,还获得了“中华慈善奖”。

“你如果将来想去哈佛的话,去那儿工作应该会很有帮助。据我所知,这些年基金推荐了不少年轻人去美国顶级学府。也许在基金,你能得到锻炼,实现梦想。负责基金的胡老师是之前我在人民大学工作时候的同事和朋友,你去找她吧。”尚老师对我说。

此刻,站在基金门口,在我鼓起勇气敲门时,我那颗坚硬的心将一连串滚烫的问题抛给我——这里会给我机会吗?我会在这儿成长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