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逐燕,
逐燕燕高飞,
高飞上京畿。
建文元年的盛夏,首都南京应天府的街头巷尾,居然会流行起了这样一首民谣。最早不知道是谁的原创,后来有小孩子学唱,再后来,有些大人也跟着学唱了,到最后,就连齐泰和黄子澄都听说了,立即命令调查事情的起因,禁止继续唱歌,捉拿唱歌的人。
看来,建文搞冤狱的水平,真的是太差了。大明的锦衣卫,在朱元璋死后就成了摆设。瞎子都听得出来,这燕就说的是燕王朱棣,莫逐燕就是不要动燕王的主意,不然的话,燕子就飞到京畿来造反了!
在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把很多事情归结于天意的情况下,这首民谣让朱棣的存在,似乎有了一定合法性,然而,不也正暴露出了始作俑者的做贼心虚吗?
这首民谣的首唱当然抓不住,因为他已经跑到北平,跑去燕王府领赏去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一批跟唱的小朋友,是他用糖果哄骗来的;第二批参加合唱的群众演员,则是用银子收买的。
如果把这事看作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儿歌秀,主意是道衍出的,银子是朱棣拿的,影响是群众造的,后果是朱允炆承担的。
周王被抓,朱棣知道下一个随时可能就是自己,与其像周王一样被抓去面壁思过,还不如一死了之痛快,死当然还不如举兵造反,得出的结论是:举兵。利用儿歌来误导不明真相的南京群众,为自己争取同情,只是他的第一步。
既然决定要造反了,总得做好准备吧。
准备什么呢?
第一,训练士兵。没有一支绝对服从于自己的军队,没有这些人为自己卖命,一切都无从谈起。毕竟好几年也不打仗了,也不想和蒙古人产生新的矛盾,防止将来与朝廷开战时,他们从背后捅一刀。
可是,北平已经被朝廷控制,燕山、北平和永清三卫的精兵,已经被抽调到了外围。公开练兵,就等于是向朝廷叫板,给朝廷提供下手的理由。
好在朱棣有一个庞大的燕王府,这可是当年蒙古皇帝居住的地方。后花园面积不小,树木浓密,是消夏的好去处,但是,这个夏天,燕王府的卫兵们,可一天都不能消停了。
这里就成了亲兵训练的地方。张玉和朱能接受任务,带着这些人演练各种阵型套路。他们亲自上阵,手把手地训练士兵,与他们进行贴身搏斗。
第二,打仗得有兵器吧,要打造兵器。
尽管燕王并不缺少兵器,但一旦开战,武器消耗很大,现在能多备一些当然更好。道衍建议,在王府后院修建一个两层地下室,周围筑起高墙,墙上安置了尖锐的陶瓷碎片,防止有人翻墙刺探动静。
然后,他把这个地下室,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铁匠铺,集中数十名铁匠,加班加点干活,在这里打制各种兵器。别看工作条件简陋,但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各类技师说有就有,十八般兵器的打造都不在话下。他们甚至还造出了一些简易火炮。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他们连倒班这种当代工厂普遍采用的工作制度都想出来了。一天十二个时辰连轴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尽可能多的作案工具。
就这样,燕王府的后院,又多出了一座兵工厂。
为了防止练兵和打造兵器的声音被人察觉,道衍又自作聪明,让人搞来了几百只鹅和鸭,养在后花园的水池中,用它们的叫声来压住敲打兵器的声音。把偌大一个燕王府,搞得跟个家禽饲养院一样。这个计策其实并不高明,迟早会被人发现,一个王爷大搞家禽养殖是与民争利,不会受到欢迎,只会让人怀疑。但朱棣和道衍不在乎,等对手发现的时候,还不能马上采取行动;等他们想采取行动的时候,也许就发现,已经根本没有机会了。
完美的方案,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