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骨、反骨、一根筋,通俗点说,《感动中国》选出的大致是这几类人。“脊梁骨”就是说这人是中国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冲出来;“一根筋”就是有个想法非要实现的。
很快,《感动中国》的旗帜打起来了,招兵买马陆续展开,队伍慢慢有了规模。但是队伍要向什么方向开拔,一直也没有消息。作为节目制片人的朱波忽然沉寂下来,连续几天没有开会,没有联络。他再出现在新闻评论部南院工作区的时候,又是满面春风,似乎信心满满。他约了策划人陈镭和总导演樊馨蔓。
如同一支军队的参谋长,陈镭需要了解节目真正的方向。抽烟,玩笑,八卦,在典型的电视人见面仪式之后,陈镭开宗明义问朱波:“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动中国?”
朱波说:“三种人:一种是有贡献的大人物,顶天立地,说中国就得说这个人的那种;一种是勇敢的人,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不怕打击报复,天不怕地不怕那种;还有一种是有理想的人,为了理想什么都能放弃的。”
陈镭听后沉思片刻,说:“我总结一下,就是三类人——脊梁骨,反骨,一根筋。‘脊梁骨’就是说这人是中国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天生叛逆,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冲出来,浑不懔;‘一根筋’就是有个想法非要实现的那种。是这样么?”
这么一说,原本高大的人物形象忽然变小了,朱波觉得陈镭总结得对,很直观,但是似乎又不对。陈镭补充说:“当然,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是以公众利益、高尚理想为核心的,这样是不是就对了?”
朱波听得眼睛发亮,陈镭的表达,是用观众的眼光把这些人物重新描绘一遍,让人觉得亲切了。朱波隐隐觉得自己受到某种启发,似乎又发现了关于节目新的东西,一种和表现形式密切相关的东西。
樊馨蔓补充说,还必须有另外一种人,就是普通人,为了亲情、为了爱情或者别的坚持,默默地做一件事,一辈子做一件事的那种人。这是她从自己十多年关注普通人的纪录片工作中感受到的,普通人的情感最容易引起共鸣。
三人一拍即合。《感动中国》的金标准这么容易就出台了?朱波觉得收获很大,但这收获来得太容易,是不是他们忘了什么东西?
果然,第二天,朱波在遇到一个媒体圈朋友的时候,谈起了未来的《感动中国》蓝图。说起感动的标准,朱波胸有成竹地侃了一番。
没想到对方比他还胸有成竹:“这事没戏,成不了!你看,你的标准很好,可是这些和大多数媒体的眼光没有多大距离。很可能你选的这些人都是其他媒体报道过的,对观众来说太熟悉了,谁还愿意再看一遍他们的事迹?可如果你们选其他媒体没报道过的,观众不熟悉,你一台晚会,有几分钟时间?报道一次,凭什么立得住呢?”
朱波犹如被当头泼了盆冷水,他们太想制作一个和别的媒体不同的东西,却忽略了大多数媒体的存在。短短一番话,让朱波半天没回过神。
又是新一轮的策划会。《感动中国》的标准重新被讨论,节目主管领导陈虻,主持人白岩松还有很多节目编导都参与进来。按照新闻标准梳理的人物被一一列举出来,按照道德标准梳理出来的人物也被列举,甚至还有更多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