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上,嗜血的大刀魂(5)

远方,逶迤的长城在银装素裹的雪山之中依然如龙腾一般,坚韧耸立。长城,这座雄伟的中华脊梁,没有倒下。

银白色的雪原之上,一群红色的人影缓慢地拉着日军数十辆军车、辎重,向着营地凯旋回军。他们俨然都成了血人,身上既有敌人的血,也有自己的血。赵登禹背负大刀,在卫士的搀扶下蹒跚而行。大刀上的那朵红缨,依然醒目地飘荡。

赵登禹对自己的副官说,临战前的那个姑娘,将全军的士气激励到了顶峰,否则,在那样恐怖的战场上,他们不会取得如此壮烈而辉煌的大胜。

他带上了两百块银元,亲自到姑娘家里去酬谢母女二人。

然而,当来到那座破败的土屋前时,赵登禹手中的银元,哗啦一声散落在雪地之中,他身后的卫兵们也肃穆地停下了脚步。

那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已经在自己的门板前,双双自尽了。

她们临死时的脸庞,正是朝着喜峰口的方向,那是战士们浴血拼杀的恐怖战场。

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保卫自己家园的战士们,做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份祭奠!那鲜活的生命,是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不朽的慰藉。

赵登禹眼中的泪水再一次决堤,他大喊一声:“敬礼!”在场的所有人,都庄严地向着这对伟大的母女,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扬起的手,久久,不愿放下。

这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是值得铭刻在时光之上的,不朽的记忆。在那生死相逼的战场上,这对母女透出的温暖真情,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

那是盛开在冰寒山川上,永不凋零的圣洁雪莲。

赵登禹所率领的喜峰口一战,以死伤一千余人的代价,斩杀日军一千四百余人,击伤敌人一千余人;缴获了大量车辆、坦克、枪支弹药,毁其大炮十八门,摧毁了敌人无数辎重;粉碎了日军进犯长城沿线的攻势,扭转了极为不利的战局;极大地鼓舞了国人抗战的士气,也让不可一世的骄狂日军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

由于日军规定战场上阵亡的无头死尸不得进入靖国神社,许多日军闻听赵登禹的二十九军便魂飞胆裂,甚至有惧怕被砍头的日军发明了笨重的“铁脖子”,成为“二战”中的一大笑柄。

日军在撤退之后悼念死者时声称,“这是日本军侵华以来,前所未有之耻辱”、“此役丧尽皇军的名誉”等。日本一家报纸感叹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天津《大公报》称喜峰口抗战“竟能使骄妄气盛之日军受偌大打击,此诚足为中国军人吐气”。

胜利后的二十九军成为全国的楷模,赵登禹也因为此战而名扬全国。国民党统帅部向赵登禹授中将军衔,颁发青天白日勋章,并升其为一三二师师长。

这个能当“万人敌”的英雄,得到了应该属于他的荣耀。但对他来说,军人真正的荣耀,应该是飘扬在战场上的浴血刀锋,还有更多牺牲的忠魂,更需要得到比他更辉煌的瞻仰。

有爱国作曲家在闻听喜峰口大胜后欢欣鼓舞,专门为此创作了一首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抗战之中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赵登禹的大刀队,以及他的大刀魂,将像那面旗帜一般,屹立在喜峰口的峰顶,在世人的瞻仰之下,记录着血战之后的忠魂,永恒不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