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海淀是全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小时候教科书告诉我,中国是全世界最有文化的地方。假如教科书是对的,海淀无疑是全球最有文化的地方,但看上去确实不像。如今的海淀很难给人“有文化”的感觉,倒像个低端的商务区。你在街角吃一根油条,边上的人不是在讨论代码,就是打算卖两张毛片儿给你。情景切换极为迅速,要么极其高端主流,要么极其三俗三贴近。
言归正传,“上风上水上海淀”,是一副著名的对联,这是上联。稍微有点古文常识的人,都知道尾字是去声,做不得上联的。下联更大气,叫“融智融商融天下”。在许多宣传场合,北京两个字早被忽略不计,只说“中国海淀”。这副对联的作者,如今还在号子里蹲着。他轻轻地走了,留了这句口号,如今还在用,最靠谱的翻译公司,也没能把这句话译成英文。
海淀在北京的西北,早年真是上风上水的佳地。当初司徒雷登把学校设在这里,也是看中三山五园的风水好。学生远离市区,能够安心念书。不像城里的大学,动辄就有组织地悄悄忽悠一个运动——因为游行太方便了。当初的远郊如今成为中心城区之一,大学也不太像大学,只是大一点的中学,时常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来,搞得主管机关恨不能把“女大学生”设置成关键词屏蔽。
这样的大学,不仅为周边林立的高楼培养了数不清的IT民工,似乎也送去了久违的文化气息。文化似乎无处不在,卖毛片儿的也会告诉你,这是“两性文化”。房地产商都借着大学来卖房子,售楼小姐拼命告诉你,咱这儿住的都是文化人。仿佛与教授为邻,你就有了副教授的学问,其实“臭老九”们都住在十几公里之外。假如你不怕上当买了房子,会发现去大学散步都要登记身份证。
有时候偶尔能见到一两个文化人潜伏在海淀。记得余秋雨老师曾经说过,泰州是中华文化的高台,那他一定该来海淀学习一下。比如在万圣书园,遇见梁文道或者秦晖的概率要比在CBD(中央商务区)大很多。不过这些小圈子活动,外边的普通人无从知晓。通常来说,这些活动也不被主流人群认可。因为主流就是跟主流保持一致,他们只是一小撮罢了。
这里出现最多的人群,是一种被称作“IT民工”的人,他们一般精神恍惚、睡眼惺忪、行色匆匆,而且衣着邋遢——电脑包、牛仔裤、T恤和球鞋是标准配置,属于一眼就能被认出的特殊人种。胸前挂着工牌,一望便知是哪个公司的。中国的网络新闻,九成就是这些人做的,而且是在男女比例极度失调的情况下做的。曾经有个时尚杂志的编辑转行去干IT,因为穿得过于时髦,竟被保安拦下来索要证件。
另外一种是苦力活——在几个大电脑市场攒机的,也被称为“挨踢(IT)人士”。他们虽然学历不高,但水平一点不差。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脑问题,只要收了钱,几分钟就能搞定。苹果刚刚发布了iPad,一天后就可以在这里找到国产的山寨货,号称比iPad功能强大五倍。“寨都”深圳的最新产品,当天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关村就是个“修电脑”的地方。
如今林立的广告牌,倒真把海淀变成“融商”的地方了。比如教授被叫作老板,老板被叫作博士,博士被叫作民工。只要你愿意出钱,立马有人拿着一堆学位等着你买。人大天桥上,二十四小时有兜售证书的贩子,如果不介意的话,你立刻能变成唐骏或者张朝阳的校友。假如你真能忽悠几句,也可以像张悟本那样出书、上电视。
海淀,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