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伟 华

明华的专著《西昆体研究》即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值

得祝贺。

我在扬州大学执教时,明华随我攻读唐宋文学方向的硕士

学位,当时建议他以南宋吕祖谦的散文作为硕士论文选题,他嫌

太难,不愿意做,几经磋商,终于按照他 自己的意愿将选题确定

为宋初杨亿等人的《西昆酬唱集》。好在最终他做得还不错,论

文在答辩时得到南京大学张宏生、俞为民两位专家的称赞。硕

士毕业后,他将硕士论文分解成三个部分,整理出来三篇文章,

后来分别发表在《文学遗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和《阜阳师

范学院学报》上。明华毕业后到安徽的阜阳师范学院工作,一

方面认真做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一方面继续对西昆体的相

关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又陆续发表了近十篇相关文章。后来

明华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巩本栋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因学习

繁忙,对西昆体的探讨基本上中止了。博士毕业后,他将其博士

论文整理、修改定名为《徽宗朝诗歌研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后,才腾出手来对多年来的西昆体研究成果进行清理,其结果

就是现在的这一本《西昆体研究》。

《西昆体研究》虽然包括了他以前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但

7

西昆体研究

是硕士论文在这本书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

他后来思考和研究的结果。粗读全书,我觉得大约有几点值得

提出:

其一是《西昆体研究》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西昆体是盛

世文学"的观点。西昆体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

没有被关注“,文革”时期又被定性为文学史的一股“逆流”,但

改革开放以后,其诗史价值逐渐被学者们发掘出来。为了凸显

西昆体的价值,现有的相关成果或者以《西昆集》为据,强调其

中的伤感基调,以此来说明西昆体与歌功颂德并没有必然联系;

或者把目光扩大到《西昆集》以外,突出西昆体关心社会现实的

一面,以此来彰显西昆体的思想价值。这样的研究当然都是有

积极意义的,可是从根本上说,西昆体的主要特点并不在这里。

西昆体在形式上以技巧取胜,在内容上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歌功

颂德。如果说对于西昆体的技巧当今的学者已经给予了充分的

注意,对于其歌功颂德的一面,学者们总是含糊其辞,似乎仍然

把它看作西昆体的一个缺点。《西昆体研究》通过将西昆体与

白体、晚唐体的细致人微的比较,通过考察西昆体产生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条件,深刻揭示了西昆体的“盛世文学”特征,而

这一特征的形成 ,与歌功颂德的内容指向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其二是作者始终把西昆体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来把

握。对于西昆体的研究,现有的成果主要可以分为对《西昆集》

的研究、对西昆后学的研究和对前二者中个体作家的研究,其中

固然有人注意到西昆体 自身的发展、变化问题,如把西昆后学与

《西昆集》略作比较,前后变化的特点就很分明;又如谈论晏殊

的诗歌,总无法回避其与杨、刘诗风之间的关系;但多数成果仍

主要是一种静态的把握,侧重于讨论《西昆集》的特点如何 、西

9

昆后学的特点如何、个别西昆诗人作品的特点如何等等,并没有

细致探讨具体的变化过程。《西昆体研究》则始终把西昆体作

为一个发展中的过程来把握:在分析西昆体的发展过程时,重点

分析了宋初白体诗的演变轨迹和白体诗人向西昆诗人的转化,

分析了西昆体从形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探讨西昆后学的诗歌

特点时,作者敏锐地发现从白体到杨亿、刘筠,从杨、刘到晏殊,

又到胡宿、宋庠、宋祁,再到文彦博和赵扑的诗歌作品,在内容和

艺夕R上经历 7’一个从“易"到“难”、从“难”到“易”、从“易"到

“难" 、又从“难”到“易”的转变。从 白体来,最后回归白体,西

昆体也就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考察西昆体对后世酌影响

时,作者选取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四人,不仅因为他

们是北宋成就最大的几位诗人,而且因为从他们身上正好体现

了“宋诗"的发展、成熟到定型,体现出西昆体在“宋诗"发展的

不同阶段中产生的不同影响。总之一句话,西昆体在这本书中

始终是作为一个动态的存在被表现的。

其三是做到了文献学与文艺学的结合。对于古代文学研

究,程千帆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主张,即“文献学与

文艺学的结合”。明华在南大读博时师从巩本栋教授,巩教授

是程先生的高足。程先生的这个理论,在明华的《西昆体研究》

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昆体诗歌

及其发展和影响的文艺学研究,但作者也非常重视文献学的考

察。为了便于理解西昆体的流派形成和西昆体雄文博学的风

格,作者对西昆诗人的构成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辨析,对他们的

著述情况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考察;为了说明西昆体的盛世文学

特征 ,作者仔细考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状况 ,特别是

认真考察了当时的重文和重学风气 ;为了解释西昆体的兴衰,作

?

西 昆体研究

者认真研究了宋代进士科考试中诗赋的使用情况,从制度的层

面解释文学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很具有说服力的。

当然,这本专著还可以做得更好些,比如第三章第三节对

《武夷集》和《西昆集》的比较,与第五节将李商隐、唐彦谦的诗

歌与《西昆集》的比较不仅在方法上大致相同,结论也 比较接

近。虽然对作者来说这样写也许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但对读者

来说,总是更喜欢那种触处逢春的感觉。又如本书是专门研究

西昆体的,但对西昆大家杨亿、刘筠的研究分量并不多,更没有

对二人的比较研究。

以上是我读《西昆体研究》的几点感想,仅以此为序,以祝

明华又一本专著的出版,并祝愿他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更

大的成绩 1

2009 年 1 2 月 21 日书于华南师范大学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