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远大,欲吞山河(1)

一直以来,历史课本都把袁世凯描述为一个“窃国大盗”,一个复辟帝制的历史罪人。袁世凯死后,当时的日本学者也把他比喻为“猿猴政治家”,他们认为袁世凯这个人一生投机,并没有大本事,只能像狡猾机警的猿猴一样,通过对时局的敏感把握来获取政治利益。

站在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袁世凯其实也做了一些对后世有利的事。当我们批判他复辟帝制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损失,强硬拒绝了日本的很多无理要求,我们也可能并不知道,他之所以复辟帝制,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太想当太子,而他也可能早就预料到一切后果。作为一个能够在乱世拥有众多功绩的政客,袁世凯似乎并不像日本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毫无能力”。

我们不能不说,自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好人没有坏的一面,也从来没有一个“坏人”不存在人性的闪光点。袁世凯的一生妻妾成群,说明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满怀慈爱的父亲,可以允许女儿坐在自己腿上撒娇,可以允许女儿犯错而毫不责怪。袁世凯的后人,有的出国当了科学家,有的成了独具一格的诗人、艺术家,作为一个父亲,他已经非常成功了。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一个叫袁寨的村子里。项城原本是河南东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与政治、经济中心相距甚远。交通的不便使这个小城发展滞后,19世纪当沿海城市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时候,这个小城的人们仍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在历史记载中,项城经常遭受旱涝蝗灾的侵袭。因为地处淮河几条支流汇聚处,每逢涝年,首先被洪水肆虐的就是项城,沿途房屋倒塌,庄稼尽毁,“室庐冲圯,米珠薪桂,比户嗷嗷”。严重的时候粮食殆尽,人们只能靠吃树皮、草根为生,项城历史上还发生过同类相食的事件,无法忍受饥饿的人们互相残杀,易子而食见怪不怪。

比天灾更加恐怖的是人祸。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自南而北席卷了中国大片土地,项城位于黄河以南,是起义军的必经之地。当时,河南地区遭遇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加上贪官污吏压榨,导致很多农民迫于生计放弃劳作,揭竿而起。他们有的参加了太平军的起义,更多的则加入了组织松散的“捻子”,一边反抗清室统治,一边烧杀劫掠以维持生计。当时中原地区饥民遍地,对于这些人来说,与其饿死,不如加入“捻子”,兴许还能活命。于是,但凡捻军经过的地方,都有成千上万的饥民加入。为了抵御越来越庞大的捻军,中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结寨自保的现象,这些寨子大多由同宗同族的人聚集而成,在寨子外搭建围墙,用来抵抗捻军的入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