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太多的话想说(1)

上访,是一个沉重话题,敏感话题。

沉重,源于上访这个庞大的群体。围堵在各级政府大门,坐在城市交通要道,甚至堵国道、堵铁路的人群中,没有党政干部、公务员,没有穿西装打领带的。参与群体访的,无疑是我国的基层群众,甚至是弱势群体。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这么做?他们的有些做法显系违法,为什么司法机关不对他们依法处置?换个角度说,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用违法的方式上访?

敏感,源于对这个话题的分寸拿捏。毫无疑问,很多上访,是政府一些部门出台政策失当,或做出的决策损害一个地方、一个群体的利益所引发的。虽然有些政策并无不妥,决策也未损害群体利益,但事先没有公开论证,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理捏在少数领导手里,没有让群众掌握,导致群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发起上访。这,无疑也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失误。但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把群众上访完全写成是政府的责任,似乎有失公允。毕竟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健全、完善时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浅水区基本过去,潜入深水区的游弋才刚刚开始,如何看待这个阶段的群众上访,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来进行分辨。

我有幸在河北省委政法委工作,连续十多年参与涉法涉诉上访的处理和化解工作,多次接访,听了不少上访群众的倾诉,细研了不少上访案件的由来始末,协调督办了不少错案、瑕疵案的依法处理和民生帮扶,日积月累,对群众上访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在我即将退居二线的时候,将这个过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成文字,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表,供同行参阅,也供社会上关注上访的人们,对这个社会现象多一些了解。

(一)

群众上访,与我国改革开放伴生伴长,改革深入到哪里,上访就跟进到哪里,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的上访问题也就出现了。开放是改革的内在表现,是改革的前置条件,没有开放,就打不开解放思想的闸门,也就不会有改革。改革则是一种打破、舍弃、探索、重建的渐进式革命,我国的改革聚焦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上。应当看到,附着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糟粕很多,有政治上的不民主、法治上的随意性、人权上的不保障、观念上的封闭性,至于经济发展上的桎梏就更多了。改革拿计划经济体制开刀,必然触及一些社会层次、群体的切身利益。在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改革动到“利益”这块蛋糕,没有人会无动于衷。群众上访,就是面对自己的利益而不肯沉默、不接受摆布的必然反应。

沉思这个问题,我们就能看到,群众用上访,辅助修正了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的大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国各族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这个大方向犹如一个庞大的构架,需要诸多细微的内容给予填充,使之充实、丰满。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生活,以及幸福与否、高兴与否等,则是细微填充的主要内容。诚然,群众上访,不可能从宏观上校正改革的大方向,但在诸多微观的方面,诸如某项政策的出台,包括一些法律的修改,群众用反复上访、大面积上访给予了校正。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涉及民生的政策调整,如取暖价的调整、出租车里程价的调整、水电费调整等等,大约二十年前是没有公开征求意见一说的,某个领域或某个主管部门一纸公文下去,就算调了,群众有无意见一概不管。这些年不同了,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不获得大多数人赞成,政府也不敢再调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上访辅助修正了改革的正确方向,使之向着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的方向发展,回归民生轨道。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