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仲父”之力

秦襄王病死,其子嬴政即位,时年13岁,委国事于大臣,封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以下的记载表明秦王重用吕不韦是非常明智的。

吕不韦为相时即“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共天下”,“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他采用了孔孟学说中的一系列仁政德政,这是秦国振兴最关键的措施。因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家富强了,但社会出现严重的不稳定现象,是因为秦用严刑峻法而不施仁政的结果。

当时的政局并不安定,如在惠文王时,劳苦功高的商鞅受车裂之刑。穰侯魏冉(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同母弟)是相国,为秦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只因范雎进诡言,说“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就被昭王免去相国之职,出关就封陶邑,而卒于陶(后秦收陶为郡)。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当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羁旅之臣乎。”

白起善用兵,事秦昭王。“为秦战胜攻取七十余城,而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封为武安君。秦昭王不听白起之言,攻邯郸失利,白起因而称病。于是秦昭王免去他武安君的爵位,又赐剑令他自刎,“死者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

以上事实说明,在秦国内部,大臣恐惧不安,而且要造反了,造反的不只有庶长、大臣、诸侯、公子,还有皇亲国戚。所以吕不韦为相后,首先实行“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的政策,以巩固统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这对秦国的前途有深远意义。

吕不韦在实行孔孟仁政、巩固统治的同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并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史记》载:“秦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这也是孔孟的仁政,可以减少东方各国对秦的恐惧,从而减少统一的阻力。

吕不韦相秦襄王三年,相秦王政七年(秦王政八年以后,秦王夺权,吕不韦不当权),共为相十年,在这期间秦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韩都郑,已成孤岛。赵、魏以东已置东郡。取魏以北之地,与魏都大梁为界,大梁亦成孤岛。赵都邯郸以西设太原郡、上党郡,邯郸以东设东郡,以南为河内郡,邯郸城的东、西、南已与秦为界,也成为孤岛。六国土地百分之八十已为秦占,六国之灭亡只在旦夕。

以上的事实说明了秦王政重用吕不韦对统一中国起到了很大作用。吕不韦在秦国专权十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消除了内部叛乱的隐患,扩展了疆土,为秦王政日后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国力基础。

阅读启示

秦始皇亲政之初,羽翼未丰,他不得不任用吕不韦为相,并拜为“仲父”。他借助吕不韦的力量来巩固皇权,增强自身实力,以待时机,表现出高瞻远瞩的不凡见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