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公平(1)

——漫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刚刚颁布,便有网络和平面媒体的编辑给我写信,要我谈谈自己对这一《实施意见》的意见。教育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千家万户,更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由于长期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也多少有些了解,这里仅就自己见到、听到和感到的东西,漫议《实施意见》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高考不分文理科、“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和“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是这次《实施意见》最大的亮点,前者事关考生今后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的选择和个人的前程,更事关教育的人性;后二者事关教育的公平和考试录取的公正。

高考文理不分科是《实施意见》中最正确的决定,它不仅仅是有利于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也符合教育中的人性,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我的小学、初高中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时中小学根本没有分文理科的概念,学生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我到初中以后就慢慢喜欢上了数学,上高中以后又喜欢上了写作,就整体成绩看我的理科可能更好。1973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出现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麻城一所几千人的高中还破天荒地举办了一次数学竞赛,那次竞赛的前三名中只有我一个人阴差阳错报考了文科。其实我高中时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在班里还称不上“老大”,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可一直名列前茅,数学老师还常给我开数学小灶。上大学不久,我就后悔报考文科,要求换到数学系去学习,当时没有换系换专业的规定,我还找过相关领导和老师要求退学。我在大学一二年级读得非常痛苦,三年级以后为了个人出路才去报考研究生,这才走上今天这条道路。这些经历去年我写在《碰巧——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一文中。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过早就强分文理科,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人的本性。一个人喜欢文科还是喜欢理科,与个人的智力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个人经历和环境造成的,比如小学时数学老师特别和蔼,语文老师特别讨厌,或者自己的母亲爱看小说,或者自己的父亲是数学教师,都可能决定你的学习兴趣。我儿子数学成绩好于语文,就是因为我对他过于严厉,他小学数学老师特别平易近人。我弟弟现在在国外从事数理统计研究,是因为他年龄比我小很多,他考大学的时候全社会都轻视文科。对中小学的学生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一个小孩连续几次数学考试失败,或经常有难题不能解答,就可能挫伤了他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就像一个人是喜欢吃辣椒还是喜欢吃花椒或者喜欢吃甜食,主要是环境的产物一样,一个小孩喜欢文科还是喜欢理科,取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外在原因。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没有好好培养我们后代广泛的兴趣——兴趣可以培养,也可以扼杀。一个人到底擅长于什么专业,要有一个长期的试错过程才能认知。清人章学诚在《答沈枫墀论学书》中说:“人生难得全才,得于天者必有所近,学者不自见也。博览以验其趣之所入,习试以求其性之所安,旁通以究其量之所至,是亦足以进乎道矣。”章氏比我们更懂得教育和人性,经由“博览”、“习试”和“旁通”等方法来不断试错,是每一个人认识自我长处和短处的不二法门。人的智力具有极大的潜能,人的发展更有无限的可能性,从初中和高中就分出文理科,完全不符合学习的规律,更违反了一个人成长的天性。不仅在中学阶段不能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后仍然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不同学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