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世俗性格(4)

三个年轻人的公司被迫关门了,当他们离开的时候,镜头慢慢地扫描着公司门口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在耐心地排队等待排忧解难,剧终。导演米加山年龄与“第五代”相仿,大概因为不是电影学院本科,所以没有被归入第五代。影片中的三个男主角由此成为观众最喜爱的演员,他们松驰、冷淡的幽默控制,成了以后他们参加演出的影片的票房保证。

世俗生活的余地大到导演米家山今年开了一个告别影坛的招待会,转入经商。

当然与此同时还有被官方定为“主旋律”的历史片,耗费巨资,拍摄一九四五年到四九年之间的内战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故事,及有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传记故事。“伟人”以满足世俗愿望的半“俗人”形象出现。在这些影片的角色当中,大陆观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前敌人蒋介石非常感兴趣,大致说来,四十年的中国大陆电影中,总是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演得生动,反面角色常常能传达丰富的世俗质感。

但真的“主旋律”恐怕是中国大陆电影开始恢复传统中的世俗性格,由此而恢复中国电影的生态平衡。电影是一种工业生产系统和商业运转系统,作为市场,必须有足够的电影种类满足世俗需要,例如中国电影中缺乏“歌舞片”的种类,这大概与中国的多数民族汉族缺乏歌舞特征有关。但是中国大陆电影在最近几年有大量的“武侠片”,中国的“武”很容易被转成“舞”。去年中国大陆有一部电影叫《双旗镇刀客》,被认为是最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在熟悉瑟吉欧雷奥尼(Sergio Leone)的意大利式西部片和日本剑侠片的观众看来,这部电影几乎是一种抄袭。导演忽略了其中一个吹牛而无能的角色,而这一点恰恰被克林伊素(C. Eastwood)抓住,拍了UNFORGIVEN(《无可原谅》),成为今年美国电影票房、影评的抢手货,商业声誉的句号极有可能由奥斯卡奖来点。《双旗镇刀客》痛失变化刀法的良机。

也许中国大陆需要的是将电影文化水平恢复到一九四九以前,倒退有时是一种进步,首先满足本土,国际反而其次。要知道,中国大陆有十一亿人,能看电影的就算五亿人吧,票价就算一元人民币(合0.2美元,实际票价要比这个数字高),不管制作质量如何的一部电影,五亿人每人只看一次,票房就是五千万美元,而中国电影的平均制作费是一部两万美金。这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第五代”在九十年代初开始用早期认真的态度转向商业电影的制作。张艺谋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路下来,中国文化的包装功力越来越强,这种包装使巩俐成为明星,明星就像圣贤,是世俗的理想,也因此世俗常常不理会明星在演技上的粗率。张艺谋的最新影片《秋菊打官司》,利用了巩俐是一个本色演员的局限,电影成功了,而巩俐在同时拍的另一部电影《梦醒时分》里,糟糕得令人惊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