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文艺青年(2)

有一天,我们在喝酒,有人默默望着窗外,有人看着酒杯点燃第五根烟,有人在回答话题中的疑问,他说爱是疼。

是哦,文艺青年,爱是疼才对啊,爱人要难过才对啊,越是挣扎越得不到才对啊,失去的时候掏空自己也很难挽回才对啊,我不敢说这是一个逻辑,但它确实又是一个逻辑。它把情感中最集中、最明确的东西提炼了出来,给爱赋予一种奇怪的哀伤氛围。

文艺青年多不幸,不幸来自想展示太多。我的意思是,那种疼给别人看、疼给自己看的疼,真的有那么疼吗?

所以文艺青年,很难度过失恋,是因为,他们在反刍这种难过,并刻意美化失去,强调得不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被动的弱势的对爱孜孜以求的状态中,简直是要把失去爱人当成一个勋章,别在胸口,时常拿出来刺一下,且疼且爽。

那些普通青年,把爱当成一种选择,一种和选择餐厅、健身房、商场一样的选择;文艺青年则把爱当成一种信仰,一种必须用来追寻意义、诘问生命、找寻自我的信仰,一种自我价值被肯定后的安全感。所以,疼痛的时候他们会觉得爱得深一些,却忘了爱的真实目的,就像吃饭吃爽了一样,而不是胃疼。

但,你能说文艺青年囿于细节所以就爱得更真切吗?对不起,我并不这么认为,我甚至觉得,文艺青年的恋爱模式更自我一些,更在想象范畴一些。这就像廖一梅的文字,缠绕着、卷曲着、盘旋着,却不真正实在,像把一句大实话装饰了起来。

当然,疼也许是真疼,但因为文艺疼更优美一点儿,你就疼得更久一些,让疼成为一种爱的附加值,突出表现就是,很难感到幸福,并在持续幸福之后—自讨苦吃,这是下意识的不自控,一种文艺中毒后沉湎于病态美的不自知。

所以我想,让我们尽量减少在负面情绪里的沉浸吧,并将文艺之毒逼出体外。

张惠妹唱“那是把雨伞,就是把雨伞,不是感情遗产,那是个月亮,就是个月亮,不是那地上霜”,开门见山,简单直接,接受现实,大步流星。

走——

让我们揭穿文艺青年的人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