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地行仙(2)

也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我的切身经历。1955年夏天,我从南通考上大学后,坐小火轮,经过差不多两天一夜的航行,回到建湖县城,已是下午四点多。离我在农村的家,还有二十五里。但不通汽车,也无船可坐,只好背着行李,步行回家。不想天黑后,下起了大雨,我顿时成了落汤鸡。在漆黑的泥泞小路上艰难跋涉,不时跌倒,半夜时分,小心翼翼地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桥,摸到舅父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夜行穿过坟场时那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不亦快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蒸蒸日上,我国的交通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譬如说,我多次去过香港,也去过台湾,早上从北京出发,下午或晚上就到了。我去遥远的澳大利亚墨尔本探亲,在一百多年前,如坐帆船要几个月,现在坐飞机,上午从北京家中出发,次日清晨也就到了。再说,从林黛玉小姐生活过的扬州、苏州来北京,如从硕放机场或南京机场坐飞机,也不过一个半小时,这是黛玉那一代人难以想象的。而我的故乡盐城市,不仅公路网四通八达,国道贯穿其中,铁路即将运行,而且早已有了民航机场。从建湖镇回故里,公共汽车、出租车、摩托三轮车,川流不息,再也不需要迈动双脚冒雨夜行了!

“人是地行仙”,用以形容现代中国人,才是比较贴切的。毋庸讳言,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交通事业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我坚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交通事业将日新月异。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十分浪漫,其实也很无奈地吟哦“意行无车马,倏忽略九州”。我想,到了下个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器的改进、航天飞机的普及,那时人们去月球、火星的旅行,会成为家常便饭,而在国内的长途旅行,比现在的短途旅行还要便捷。那时,人人都有资格成为“倏忽略九州”的“地行仙”了。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真个是神鹏展翅千万里,天雨花,灿若霞。

载《长城润滑油报》交通与社会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