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在《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一文中为金应熙一辩:“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说到金应熙谈陈寅恪对历史现实的情感倾向时,有意识地引用了陈寅恪的一些身世背景——只就揭批的实质内容来说,那也是众所周知的,并非只是至亲好友才得与闻的私隐。论者若据此云是‘出卖’或‘践踏信赖与私谊’似乎有点言重。”
最有趣的是,有人说金善于观察风向,开会时往往准备两份观点截然相反的发言稿,让人难以入信。梁羽生道,……即使是,以金的聪明和特强的记忆力,何须花此笨功夫?中学生的辩论比赛往往临时抽签决定正反两方,可以即时发言,金应熙岂有不能之理?
故事的引申版更振聋发聩。在政治风潮席卷之时,准备两份发言稿的人,实在不在少数。岂止彼时!即使现世,看风向、墙上草、见风掌舵以至失去基本的正义品性,仍是万能的生存智慧——比如,在A与B水火不容的场面上,你准备几份发言稿呢!在A与B水火不容的场面下,你又准备几份发言稿呢?历史大事件,往往将人逼仄到最后一刻方能考量其品性质地。不能进入历史的小事件,也处处显现对品性质地的逼仄与考量。
金应熙(1919~1991):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东南亚史等研究学者。曾师从陈寅悖因1958年随政治风潮贴出大字报指斥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认其为思想的“反动”,被逐出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