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压海棠



11月6日,全国首届“中医特色治疗不孕不育症临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研讨会”在广州开幕,撇开这个拗口的名目不谈,研讨会传递出的一个信息值得关注:老夫少妻顺利生下的孩子更聪明。专家研讨出来的结论,自然有科学依据作支撑。从新闻由头看,得此结论,可能是他们在为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的爱情结晶打消疑虑。

这种事情委实不需要专家专门研讨,在民间早就广为人知。简单举例说,古有孔圣人,今有胡适之,这两位聪明绝顶的人物就都是老夫少妻的产物。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相差了54岁;胡适父母的数据更非常确切:其父胡传生于1841年,其母冯顺弟生于1873年,二人相差了32岁。当然,有“医院近五年来关注的这类病历”作佐证,科学的意味更强一些,只是未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何祚庥、方舟子两先生如何看待此事。

既然“关注这类病历”已有五年,似乎老夫少妻在今天已成了“类的现象”。不过,数量上恐怕仍然比不了古人,古人怎么“关注”呢?说得妙极了,叫“一树梨花压海棠”。清朝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写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尤其发现“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此情此景,令他“不禁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关于老人纳妾的绝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据说,此绝句肇始于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千把年传来传去,肯定是有出入的,何况还要因事传诗,原句的起首乃“十八新娘八十郎”,但每句的意思都一般无二,结尾压轴的这句更是丝毫不差。

严格地说,这类句子当属于古代的“黄段子”。不过,在那“好声伎未尝为人品之累”(清朝福格语)的时代,讲黄段子不仅是古人的一大嗜好,而且讲得非常有“文化”。比如说《四友斋丛说》里的这则诗谜:“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够不够“黄”?实际上却是打四位著名诗人的名字,一句一个,分别是贾岛、李白、罗隐和潘阆。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Lolita(洛丽塔)》,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情。影片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据说是位电影大师,但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片名《Lolita》由人名意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余以为这是继《魂断蓝桥》之后难得一见的译名杰作。

一树梨花压海棠,乃旁观者的谐谑,当事人本身又怎么看呢?王应奎《柳南续笔》载了两首萧中素的诗,认为“虽游戏弄笔,而有运斤成风之妙”。其一云:“我年八十君十八,相隔戊申一花甲。颠之倒之是同庚,好把红颜对白发。”其二(当为次年所作)云:“我年九九君十九,配成百岁真佳偶。天孙恰与长庚对,千古风流一杯酒。”我想,这是可以归为厚颜无耻之列的。

《鹤林玉露》载,南宋绍兴时科考有题为“四海想中兴之美赋”,陈修有一联云:“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刚刚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宋朝,有了意淫的图景,因而高宗满意非常,不仅“亲书此联于幅纸,粘之殿壁”,而且在金銮殿唱到探花陈修的时候,还关切地问他多大年纪,得知七十三了,又问有几个儿子;得知尚未婚娶,乃诏出宫中“年三十”的女官施氏嫁之,且“赀奁甚厚”。时人语曰:“新人若问郎年岁,五十年前二十三。”这个故事,宋朝典籍中有不同的版本,可见也是“类的现象”。一说为闽人韩南老恩科及第,有人来提亲,韩以一绝示之:“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一说为詹文或詹义,这么写的:“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在陈俢那里依然有被嘲讽的意味,在后面,则纯粹地是自我解嘲了。

作为个案,“一树梨花压海棠”在今天并不足奇,奇的是倡导——尽管并不直接,难道他们“得出结论”之时就没有想过,一旦成为普遍现象,会有乱了社会伦常之虞?前些天,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认为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引起轩然大波;11月7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更显示,内地支持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只有吴敬琏一人,另有12.5%的被调查对象干脆谁也不相信。经济学家的“失信于民”岂是偶然?我想,这对其他领域的专家是一个警醒,在公开场合的公开发言,除了迎合与取悦,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否则,在所谓专家发言的时代,完全丧失信誉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2005年11月11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