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啊!司马迁已尸骨无存,已无法自辩撰写《史记》用了哪些材料,他当年自己到吴都故址即今天苏州城及郊外作实地考察,无法说清楚是“听取(了没有史学价值的)民间传说(后当作了吴国历史)”还是听到了的是口述历史?学者大棒一挥,《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所有古籍关于苏州古城是吴的记载,成了全是附会之说。但这位学者的观点,又有些什么证据来做有力支撑呢?
有人还认为,吴是淮夷南下太湖流域一带建的诸侯国,有学者对此不知是赞赏还是肯定,说这一说法很有“魅力”。那么,《左传》中记载了吴王本人、许多诸侯国,甚至包括周天子自己,都认为吴是太伯之后(见《左传》中多处记载),这位学者是不是要将《左传》记载所具有的权威性,也一并否认呢?
吴本与越是同一民族,语言相通、风俗相同,泰伯、仲雍南来创建的吴国政权,统一了太湖流域各部落的原住民,苏州人一直以春秋时吴国的后裔自居,以泰伯后代自居,今天的苏州人虽和春秋时吴都人没有明确的血统关系,但这块地,历史上确实是叫吴,朝廷在这里建的地方政权,叫吴郡,汉末孙氏在这里创立的政权叫吴,唐末钱氏在杭州创立的政权叫吴越国(吴越国不包括无锡,无锡属南唐政权),从历代中央政权到地方,都以吴为号,过去这块地上生活的人祖祖辈辈,从心理上、文化(包括民俗、语言等)上,都认为今天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苏州人是吴人的后继者。
但是,因为近年出现了这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吴和苏州没有了关系。
198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的纪念大会,会场设在公园会堂,这是在苏州公园南大门东侧的一个结合人防工程修的地下会场。因为许多苏州古籍都记载,苏州公园这一片区域是过去吴都的子城即吴宫所在地,选在这里开这个会,大约也是有更深考虑的吧。
应该说,这个会议是很成功的,影响深远。当时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虽然出席证上印的叫“联欢会”,其实是一个很庄重的会议,因为出席了这个会议,所以我对苏州建城史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还作为驻地记者参与为新华日报撰写了一个整版的文章,来配合这一活动。
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苏州有人说春秋时吴都在木渎到光福一带后,外地有媒体作了关于苏州城没有2500年建城史的报道,造成不小影响。我作为省报驻苏记者,而且当时主要分工负责上层建筑报道,自然关注此事,更何况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呢?当时苏州市市长是章新胜先生,于是我特地采访了他,想听听他的意见。
他很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后,沉吟了一下说,这不是件小事,要慎重,顿了一顿又明确表态说,建议省报不要作报道。
我至今感谢章市长对我报道这一题材所做的指导性意见。我理解“苏州建城史”兹事体大,吴、苏一脉相承,吴是苏州文化之根,是苏州人的文化灵魂之源,这个城市的人认同吴,已有两千来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不可随意否定。春秋吴国都城在木渎一带的报道当然没有写,但我从此既关注、也慎重地对待苏州建城史。
关于吴都地望和苏州城的关系,现在形成了两派意见,双方都有大量研究文章,但有两件事,可以很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