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学成罗呆子

华罗庚,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享誉中世界的数学家,很难想象,他竟然是自学成才的。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

初中时华罗庚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还经常地不及格。一次数学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一片茫然时,“23”,灵光突现的华罗庚脱口而出,由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1925年初中毕业后,钱钟书因家境贫寒,没能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一个职业学校学习便于谋生的会计专业。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热爱学习的他又被迫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改变他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帮父亲料理店铺的同时,他开始自学数学。1929年冬天,因严重的伤寒症,使他落下了左腿终身残疾,一辈子走路要借助手杖。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改变它的梦想,他依然学习数学。对那段时间学习的情景,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说:“那时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因为学习入迷,他经常把演算的结果当成了顾客的货款,弄得客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所以当时街坊邻居给他起了个绰号“罗呆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的学术研究逐渐有所成就。1929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便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他的求学之路,由此发生了转折,他的学术研究,突飞猛进。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别人用八年时间才能学完的知识。在清华,他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以清华大学推荐生的身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英国两年,他集中心思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并不在申请学位上浪费时间,他那时的研究成果就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深造,为他后来联大编写世界级的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和对数论和矩阵几何领域的的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