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5岁的梅贻琦以世交的关系进入严范孙氏家塾,和严氏子弟一同读书,主要教师张伯苓又聘请了几位教师教授别的学科,这个家塾后改为中学,同年末,男生迁入南开区的新校址,遂定名为南开学堂,张伯苓被正式任命为校长,梅贻琦也成为南开学堂的首届毕业生之一。
从南开学堂毕业后,梅贻琦被保送到保定高等学堂,次年,他考取了首批“庚款留学生”的第六名,赴美深造。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当时学生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比如徐君陶选的是麻省理工,而梅贻琦却单独去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的确和一般人不同。
在美国留学期间,梅贻琦不时将从伙食费中节省下来的五元、十元寄回家中,以资助弟弟妹妹们读书求学。1914年,梅贻琦自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15年,梅贻琦接受清华校长周诒春的聘请回母校教授物理,不久便厌倦了,回天津见恩师张伯苓,梅贻琦表示对教书没兴趣,想要换个工作,张伯苓不同意:“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连梅贻琦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坚持,就与清华再也没有分开过。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改制为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在教授会的选举中在47张有效票中获得33票,成为清华第一任教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后来说:“那时清华教授中,有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为什么选中了他,我认为这是出于大家对他的人品的信任。”之后在清华学生三拒校长的风潮中,沉默寡言的梅贻琦被推到了清华校长这个风口浪尖的位置上。
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校长就职演说中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对于真正有才学的人,梅贻琦高度重视,这在清华为之四次破格的华罗庚华罗庚起初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被破格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之后,实行“教授治校”的原则。清华教授评议会由所有教授、副教授组成,其权限包括: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的方案;学生成绩的审核与学位的授予;从教授中推荐各院院长及教务长。清华另外一个管理机构是评议会,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以及教授会互选之评议员组成,其职权包括“议决各学系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审定预算决算,议决教授、讲师与行政部各主任之任免……”学术上的事情,由教授们讨论决定,行政上的事情,则有教授会推选出来的评议会去管,权责分明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民主的精神。而且梅贻琦虽然身为校长,但是在教授会议上,并不大权独揽,只要教授们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梅校长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