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千年科举那些事儿(上)(3)

这些都是防作弊的方法。

考试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关在号里面。你要想跟别人聊聊天,也不是太大的事儿。古代科举不像考数学,别人告诉你一个答案,你把这个答案抄上就完了,那个时候第一个考的是四书五经,你要对四书五经特别了解;第二个考的是策论,就是你对国家的某件事有什么观点,比如说怎么对付匈奴,怎么民族团结,如何拥军优属,等等,这些东西都没法抄。所以考生在号里面也挺自由,还能偶尔站起来串串门儿。

清末重臣李鸿章,他考进士的时候得疟疾了,一直坐在那儿筛糠。他当时草稿已经写好了,还打算恭恭敬敬地抄写一次,可是根本写不了字了。幸亏当时号里边还算自由,旁边号里的一个人问他怎么一直在筛糠,李鸿章说我病了,不行了。那哥们儿姓徐,他说看你挺可怜的,我已经做完了,我帮你抄吧,于是就帮李鸿章把草稿誊在正式卷子上了。李鸿章和那位姓徐的当年都中了进士。李鸿章后来飞黄腾达,对那个哥们儿,包括那个哥们儿的儿子也都很照顾。

当然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方法,其实也不能完全杜绝作弊,毕竟那时候没有照片,你照着准考证上的体貌特征化化妆,这儿弄一个痦子,那儿弄一个什么的,总而言之,还是有替考的。不过我一直很纳闷在过去为什么会有替考的,因为你如果替别人考,中了进士,就说明你自己是能中进士的,你中了进士,就是正处级干部了,那还替别人考干吗?但是还是有替考的,而且替考的价钱还很高——30两。

我在讲镖局和青楼的时候已经多次讲过古代的消费水平,30两够一个很体面的私塾教师过三年,能娶大老婆,可能还能再娶一个小老婆,养一家子人,还是很值钱的。替人考一次,他就能过三年好日子。科举挺逗的,正好是三年一考。因为一年一考行不通,我今年考完了回家,明年再来考,路那么远,还不能走驿站,有条件的雇镖局护着,没钱的,一个书童扛着个箱子。再加上要是一年一考的话,哪里有那么多人才?就跟咱们办超女似的,连办好多届,第一届出了几个大唱将,第二届再出俩,第三届就没了——唱歌这个事儿和十年寒窗一样,是需要很长时间去练的。

科举不仅有替考,到后来偶尔有腐败的情况,还出现过“买官”,那就不止30两了。我清朝重臣,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臣左宗棠的官,就是买的。科举分三级,秀才、举人、进士,他第一次考的秀才就是买的,花了108两银子。

科举网罗了中国上千年来几乎所有的精英,但是漏网的也不是没有。黄巢漏网了,于是就起义了,打了一通,把长安占领了;洪秀全落榜了,于是他也闹了一通太平天国。

不过,大部分的精英都通过这个体系进入到了管理国家的体制里,所以这个国家才能非常稳定。大部分落榜的,很少有变成黄巢、洪秀全那样的,落榜了就跟你拼了,因为都是文人嘛,所以最后变成唐伯虎了,这也是好事。大部分精英来到官僚体制里,少部分精英落榜了,就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事业。

李白是因为他爹是商人,所以跟着倒霉,就不能考。当然在今天令人费解,商人的孩子不就是富二代吗?富二代为什么不能考?大家现在觉得清华、北大里都是富二代,其实不是,我就不是富二代,我们家就是清华的。我们班34个人,大概只有10个不到的城市户口,大部分都是农村户口,都很穷。

古时候的商人跟现在的是不能比的,今天商人的地位极高,连他儿子的地位都极高,而古时候是“士农工商”,知识分子地位最高,叫士,然后是农,然后是工,就是工匠,最后才是商,商人的地位最低。

白居易那个《琵琶行》写一个青楼女最后老得没人要了,才嫁给了商人,而且“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所以商人作为社会底层,不被信任,在别人眼里都是奸商。

欧洲古代也是,包括莎士比亚,一骂人就是“威尼斯商人”、犹太人,等等。李白不能考科举,于是后来他成了大诗人。杜甫是每到本命年就去考一回, 24岁、36岁的时候都考了,也一直没考上。

元朝刚开始的时候,汉人不能做官,因为统治者是蒙古人,所以蒙古人做官,蒙古人不够了,就从中亚调了一堆波斯人——当时叫色目人,来当官,郑和他们家就是色目人。色目人是元朝时对西域人的统称。

汉人不能当官,于是又丰富了我国的音乐事业,毕竟得有收入啊,他们就改行写歌了,出现了关汉卿这些大音乐家。所以,我觉得科举这个制度挺好,它让大部分精英进入到体制里,也让少数人被体制淘汰了,也许是你狂妄,也许是你不爱读四书五经,也许你就是倒霉。

唐伯虎才高八斗,考得非常好,他的考卷应该是解元卷,就是第一名的卷子,但是别人妒贤嫉能,觉得你这么年轻就考这么好,肯定有代笔,于是当年发生了“青年才俊唐伯虎被诬陷代笔案”。唐伯虎也没法自证说自己没代笔,也不是背下来的,是自己在现场写的。

总而言之,他最后被诬陷了,本来是第一名,却被开除了。不过这样也好,进士太多了,并不缺唐伯虎一个,他却因此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大画家。

张居正也是,第一次考,也考了第一名,湖广总督看到他的卷子,觉得此人未来一定是栋梁之才,但是现在太年轻了, 磨炼不够,所以把他的卷子抽走了。意思就是说让他再磨炼三年,再来考,为了让他能更有男人劲儿,今后才能成为国家栋梁。结果这个湖广总督真的慧眼识人,过了几年,张居正再来考,又考中了,而且终成一代国家栋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