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千年科举那些事儿(上)(1)

张发财 点评

我一直觉得我们汉民族最独特的,跟全世界其他的地方,包括咱们自己的少数民族都不一样的,就是这三个东西——科举、青楼和镖局。这三个东西在相当程度上是伴生的。由于科举制度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历经了那么多个朝代——每个朝代还不太一样,它对中国各种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几乎是我们的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就讲些有意思的科举的事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统治者一开始其实并没想出考试这个办法,那时候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从汉朝开始他们就意识到不能再只让皇族管理国家了,就提倡“举孝廉”,谁孝顺就让谁做官,因为孝和忠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你来管理这个国家,你首先得人品好。现在大家爱说“攒人品”,在汉朝你得花好多时间攒人品,攒出人品来,才有人推举你,说你是我们这个县或者这个郡的大孝子,有很多有关孝顺的杰出事迹,比如“割肉喂妈”等。妈去世了,得守孝好多年,然后发展到大家比谁守孝时间长,最后就比谁给陪葬的东西多。所以“举孝廉”这个制度刚开始还可以,紧接着就发生了重大问题:大家为了比谁孝顺,耽误了很多事儿。比如说我为了孝顺,我妈去世我守孝十年,我爸突然又去世了我又再守十年,二十年黄金时光,都耗在这儿了。更严重的是,为了当官,大家就比着孝。

国家当然没有具体统计,但是我看过一些材料,差不多国家三分之一的财富都埋到土里头去了,就为了比谁孝。最后谁得利了?盗墓的得利。盗墓的人很聪明,他一定要盗魏晋以前的墓,尤其是汉朝的墓,因为会有非常丰厚的陪葬品。因为陪葬品越多,大家就认为你越孝,然后就把你推举上去当官了。

“举孝廉”这个方法后来发现不行,在汉末,曹操立了一功。曹操主张薄葬,说咱不能再那样了,再那样国家也别活了,生产出什么东西都埋土里了,所以后来陪葬品也少了,选拔官员的方式经过逐步演化,有了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子弟当官。不比谁孝顺了,咱们就看谁受的教育比较好,那一定是世家子弟受的教育好,于是就变成几个大家族掌管整个朝政,满朝都是这几个家族的人。“王谢堂前燕”就是说的这样的姓王、姓谢的大家族。淝水之战,从宰相到将军都是谢家和桓家的。

后来觉得这个办法也不太靠谱,因为几个大家族统治国家,他们还不姓皇帝姓,最后就要命了,搞不好就被篡权了。于是,到了隋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昏君”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隋炀帝杨广。其实这个人早年还是有雄才大略的,他开了大运河,还开疆拓土,中国隋唐时期广阔的国土面积相当一部分就是他奠定的。然后他想了这么一出:干脆咱们考试得了。

于是从隋朝开始,正式有了科举制度。从此,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上千年来选官相对公平的阶段。今天那么多人说高考不好,其实你也想不出比高考更好的制度,总不能退回到“举孝廉”,谁孝顺谁上大学,也不能退回到九品中正制,谁家世好,谁上大学。所以高考还算基本公平,科举也是。

所以我觉得这套制度的第一个好处就在于它让大量的精英进入到体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管理这个国家。文官的言论空间很大,大量的文官敢说敢闹,敢骂皇帝,还敢写各种奏折——因为我是考上来的,不是你提拔上来的,所以我就敢说这些话,敢铁骨铮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