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 (1)

成功的商人大都有机会主义者的禀赋,将看似无解的处境变为生财的通道。荣氏兄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时局不利,行业危机,茂新面粉厂再次上演撤股闹剧。荣氏兄弟坦然接盘,将茂新变为自家企业,尔后励精图治,提高产品质量,以“兵船”杀出洋粉重围。与此同时,振新纱厂亦拨云见日。

荣氏企业在1910年遭遇的信用危机不过是兴盛的前奏。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巨大的空白市场,等待那些得风气之先的先行者占领。在荣氏兄弟精心经营下,面粉、棉纱事业两面开花,远销欧洲市场,由此赢得“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名。

茂新面粉厂浴火重生

荣宗敬与荣德生比谁都清楚,茂新面粉厂迅速做大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根本原因是匮乏竞争。仿佛自觉背后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生意越好,越有紧迫感,他们想着要赶在竞争激烈前提高自身实力。

可惜的是,他们还是慢了一步。刚跨过1906年的年关,坏消息便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日俄战争让茂新等小厂突然崛起,即便感觉迟钝的人们也认识到这个行业的潜力,于是在战争后期,江南一带出现开办面粉厂的热潮,一夜之间,涌现出数十家面粉厂,对小麦的争夺,变相抬高了小麦收购价。据《荣家企业史料》记载: “在阜丰、华兴开设初期,小麦市价极低,每石常在2(银)元左右。后来裕丰、裕顺、中兴、立大等厂相继设立,户数日多,用麦量激增,麦价上涨到3.5(银)元左右。”

夏天,小麦歉收的消息加重了本土面粉制造商的忧虑。与此同时,洋面粉大肆倾销,进一步加剧竞争程度。而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东北市场面粉需求大减,供过于求致使面粉价格迅速跌落。在原料涨价和洋面粉倾轧的夹缝中,连年亏损的本土面粉生产商自发地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产业结盟既是抵御外部竞争的手段,也是上游谈判的筹码,从而让更多的企业走上结盟之路。各式“联盟”纷纷成立之际,如果不愿加入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新的联盟。

茂新面粉厂也不例外。它加入了一个名叫“办麦公会”的组织。从名称上不难发现该组织的目的,即共同压低小麦收购价。事实上那时麦价之高,到了“粉贱麦贵”的地步,多数面粉厂都在亏本。除此之外,组织还包括彼此联系、互不侵扰、约定统一粉价等惯常条例,不外乎形成价格联盟,抵御竞争。“办麦公会”会员均在上海、无锡两地,除茂新之外,还有中兴、华兴、立大、裕丰、裕顺、阜丰等6家,其中阜丰资格最老,茂新次之,约定共进退、同荣辱。

当“联盟”取代单家工厂出现在谈判桌上时,议价能力其实又回到单家工厂水平,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倒置难题。“粉贱麦贵”的状态持续发酵,许多面粉厂纷纷倒闭,茂新数年积累被消耗一空,荣德生急向聚生钱庄借款8万两,后又借款4万,茂新面粉厂才不至于被冲垮。

在这场行业危机面前,洋面粉质优价廉,将本土小厂打得落花流水。荣氏兄弟总结经验,“要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非提高产品质量不可”。洋人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所以产品质量稳定并且低价。于是,荣宗敬与荣德生制订“添机改造计划”,决心对厂房和机器进行升级改造。

因债台高筑,借贷无门,硬件升级计划一度搁置,但两兄弟均将之作为战略目标,不敢掉以轻心,每次到上海出差,他们都竭力打听国外的先进机器和销售渠道。如是三年,茂新面粉厂连续亏损,折损2万多银元。1909年,个别股东因茂新连年亏损丧失信心,自愿将股份低价出售,荣氏兄弟得以以面值1/7的价格大量回购股票,由于资金不足,唯有“欠人,赚下还钱,方有发达之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