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记者招待会上,荣智健以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身份代表董事会向投资者致歉,并强调公司已对此事展开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财务董事张立宪没有遵守集团对冲风险的政策及事先取得主席的批准,财务总监周志贤亦没有尽其把关的职责。两人已引咎请辞,由莫伟龙接任财务董事,由于“事件不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不对两人采取法律行动。
荣的说法并不服众。评论人士认为,张立宪和周志贤只是前台角色,实际负责中信泰富财务者是担任财务部董事的荣智健之女荣明芳。对此,中信泰富回应,荣明芳事后被调离财务部,接受降职减薪等纪律处分。堂堂恒指成分股企业发生如此大的丑闻,岂是主管辞职、降职所能解释,股民质疑中信泰富高层的诚意和决心,要求香港特区政府追查到底。
民意沸腾,舆论激扬,投资者怨气势难阻挡,把积蓄的不满、质疑和批评引向高潮,一触即发。
多年来,荣智健依靠“红色资本家”身份与中信集团这棵“大树”,在中信泰富平台上“翻云覆雨”。作为仅次于中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荣智健在中信泰富长期担任董事会主席,并将长子荣明杰、长女荣明芳安排进中信泰富的关键部门,行事作风俨然将中信泰富当做家族企业。
另一方面,中信泰富打着“央企”旗号大肆收购,每笔大宗收购,荣智健往往以中信泰富公司作担保贷款进行个人投资。项目做大后,个人股份水涨船高,项目运作失败,个人股权又可转让给中信泰富,如此保证万无一失。荣智健将其概括为“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共同发展”。
这套模式历来被意识先进的香港市民非议。香港民众对荣家在心理上并无好感,特别是荣明芳进入中信泰富高层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商业行为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荣明芳性格精明强悍,深得荣智健喜爱。2005年,中信泰富申请其投资的香港东区海底隧道过道费提价,未获特区政府批准,荣明芳以合约规定合理经济回报率达15%为由,申请国际仲裁,成功将东隧过道费加价67%。此事让中信泰富效益大增,一举奠定荣明芳商界“女强人”的形象,但却让荣家的社会声誉大打折扣,香港各界对中信泰富和荣明芳一直耿耿于怀。
澳元巨亏,作为财务部董事的荣明芳难脱干系,坊间甚至质疑,她应该是巨亏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但她却在舆论沸沸扬扬之际,鬼使神差地逃过一劫。香港媒体炮轰荣明芳,认为中信泰富纵然内部处理,也至少应对公众有所交代,如此不明不白、悄无声息,更加深了彻查必要。
媒体爆出猛料称,中信泰富高层9月便觉察外汇杠杆合约风险,直到10月下旬才发布公告,存在内幕交易嫌疑。
舆论如此,花旗、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纷纷调低中信泰富的信用评级,建议沽售。受此影响,中信泰富股价暴跌55%,为1990年以来最大跌幅,收于每股6.52港元,市值瞬间蒸发175亿港元,仅剩144亿港元。持股19%的荣智健因此一天内身价缩水33亿港元。
投资者显然对中信泰富失去了信心。
尽管荣智健声称,将从母公司协调15亿美元备用信贷,加上中信泰富账上现有80亿港元,足以应付局面。但股价仍连番跳水。10月22日,中信泰富股价大跌24.7%,收于每股4.91港元,市值再度缩水35.26亿港元,累计损失市值超过210亿港元。
眼见这只“紫筹股” 被弃之如敝屣,市值缩水超2/3。
港股大盘震荡,港交所接连接到数十宗起诉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香港证监会)涉入调查。此时,蜚短流长、惊动朝野,已不是处理一二个虾兵蟹将所能解决。
最后关头,荣智健不得不亲自出山,扶大厦之将倾,但事态之严重,已超其能力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