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摄影主义关键词 2

●随意

后摄影不摄取有意的艺术行为。只有不经意的、随机留下的痕迹才是后摄影的对象。踪迹既是偶然,也是湮没。

●无风格

但残破也可以是一种风格。

上帝有风格吗?猴子和鱼和孔雀,能是同一种风格吗?但有机也可以是一种风格。

●他者

符号世界的裂隙便是他者的裂隙。那么,如果把他者的遗留物看作排泄物,看作不可触碰的黑暗之心呢?昔人已去,此地空余。

●游戏

后摄影没有目的。也可以说,后摄影是一种无意义的玩耍。

马克思的理想在这里终于实现了:劳动不再是生产,而是……

●懒艺术(或拾荒)

既然已经有人把它做好又弃置了,我又何必在画布上费劲呢?

摄取不算是窃取。后摄影师只是拾荒者而已。

●主体

谁是后摄影的主体?假如欲望主体执行的是他者的欲望(拉康),后摄影的主体性也就意味着对他者欲望形态的完成。如果说后摄影有其笔墨气韵,那正烙印了他者的身体欲望表达。

●业余

当然,我不懂技法,我没有高档设备,我甚至用的是傻瓜相机。业余的设备和技法与拍摄对象的废弃感、随意感是相应的。

在我看来,业余的波德里亚真正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抽象意味。摄影意义上的业余体现出美学意义上的专业。

●日常

后摄影不崇尚日常。后摄影捕捉的是在日常的视像语言元素里所潜在的前卫性。它从根本上是反日常的,是日常掩盖了生活的奇异。在这个意义上,后摄影也可以说是一种“去蔽”(aletheia)。

●底层(群众艺术?工农兵艺术?)

后摄影不具备道德感。它不替底层发声。后摄影只是常常将底层人士的行为结果作为艺术保留下来:工地民工的涂料,修车匠的喷漆,清洁人员的粉刷,流浪少年的凿痕……

●人迹vs神迹

后摄影的对象不是神留下的痕迹——比如山水,比如花草,比如人类。

后摄影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人留下的痕迹。

人消隐了,但没有消失。人通过他的劳动成果而存在。

●新与旧,美与丑

当人们纷纷注目美轮美奂的大厦时,我把照相机对准工地护栏上锈蚀的刮痕、尖利的凹痕、胡乱的刷痕、溅起的水泥屑、被擦落的油漆……

●历史感

后摄影的视像凝结了一段历史:你也许不知道它在何时形成,是谁留下的痕迹,以何种方式弄坏成这样;但你隐约可以感受到它形成(甚至不断、连续形成)的历史,它从好到坏(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变迁。因此,后摄影是一种苍老的艺术,它不是记叙世界的毁灭,而是记叙世界的败落。后摄影仅仅想表达:斑驳不只是神的手画出的,人也无时不在画出各种斑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