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奉调回国

如果说陈赓还有一分忧虑,那就是电台连日抄收的新闻表明,朝鲜战局发生激变。美军于9月15日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合围了主力已进至朝鲜半岛南端的人民军南进兵团,使之遭受重大损失。美军和南朝鲜军开始反击后不久,正在洛东江前线担负指挥的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姜健阵亡,主力胶着于南线的人民军仓促后退,美军进行了追击。

9月27日,美军第1骑兵师与美军第7师在汉城以南的水原会合,切断了人民军南进集团的后路。9月30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北进。10月1日,美军司令麦克阿瑟通过广播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政府无条件投降。

情况危在旦夕。10月1日深夜,金日成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武官柴军武,希望中国尽快派遣已经集结在鸭绿江北岸的解放军第13兵团入朝支援作战。

10月2日,毛泽东发出指示,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

边界战役开始后的陈赓,回到住地,经常急步匆匆地走向译电员发问:“新闻抄录了吗?”说完,接过抄稿就看。一位译电员听到过他的低语:“朝鲜来的消息越来越坏了。”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8日,毛泽东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出动。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志愿军六个军28万人隐秘进入朝鲜,中美两军厮杀迫在眉睫。

边界战役结束之后,陈赓把总结工作视为大事,抓得很紧。10月21日,他电告中共中央军委:“此次战役获得如此战果,除越军之努力外,主要是敌人太弱了,此次战役对越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并不能以此证明越军之战斗力很强。我们正在说服越方戒骄戒躁,并切实帮助进行总结工作,努力在组织与训练等方面提高越军战斗力。”

10月27日至30日,在高平以西20公里的南山,陈赓为越军营以上干部作了四天的战役总结报告。他谈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谈了越军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弱点,谈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军队纪律……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盘托出,供越军指挥员思考。多年来,陈赓在国内也没有作过这样长、准备这样精细的讲话。

陈赓在自己亲手准备的讲稿上端正地写下14个大字:“国际主义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应该是他当时心灵的写照。

此后的历史证明,陈赓提出的意见,有许多被越南领导人接受了。胡志明对陈赓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10月29日,陈赓致电中共中央,报告说自己入越已四个月,除协助作战外还帮助越军的高级干部作了实战讲评和各种专题讲评,起草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鉴于中国军事顾问团能力很强,自己已无长留越南的必要,并且征得胡志明同意,拟返回北京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请求指示。

10月30日,毛泽东电复陈赓,同意他归国返京,“将来有必要时再去”。

陈赓与武元甲道别。边界战役一战,他们结下了战场之谊。将近半个世纪以后,武元甲还在回忆录中写道:此后“每次有机会到中国,我常去看望陈同志的家属。他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是:一位革命军中智勇双全、富于国际主义精神而且一贯乐观、热爱生活的将帅”。

1950年11月1日,陈赓带着他从昆明带出的一彪人马起程回国,这中间只少了一个王砚泉,他继续留任第308师顾问。

山叠嶂,水纵横。在绿色的山野里,武元甲、陈登宁送出很远很远。

下雨了,长满芭蕉树的山山岭岭浮动在忽浓忽淡的云雾中。

陈赓经布局关回国,而他的战友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以及罗贵波他们,还将在这片战火纷飞的越南土地上继续战斗。

那遥远的、在冰天雪地的朝鲜绽开的战火,在向陈赓招手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