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甲与陈赓的默契

武元甲,1913年生于越南中部广平省安社农村,那是北纬17度线以北越南最穷困的地方之一。武元甲的父亲是个乡村知识分子,熟悉儒家经典,参加过抗法斗争。武元甲12岁开始上学,13岁参加了地下组织“新越革命党”。16岁时,武元甲进入法国人在顺化市开办的国立大学,两年后的1930年因参加农民运动和学生罢课被学校开除。这期间武元甲曾被捕入狱,在狱中数月发奋读书。出狱后,他来到河内,寄居在教授邓太梅家里,就读于河内大学法律系。在河内大学,他认识了越南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长征。

1936年,法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使海外殖民地可以自由出版报纸。1937年,法国共产党派代表来到越南,帮助虽然已经成立但是组织涣散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发展和健全组织,武元甲在此时加入印支共。也在这时,武元甲认识了日后越南的重要领导人范文同。

同年,武元甲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他的法律学成绩一般,但是政治经济学成绩十分出色,遂决定继续求学。但这时父母已经无力供他上学了。虽然邓太梅教授继续供他住宿,但武元甲必须挣钱。他找到了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学习,直到1938年获得另一个学位。获得学位后武元甲结婚,夫人也投身于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1939年底,越南殖民地形势紧张,武元甲带着妻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不久,在殖民者的搜捕中,武元甲夫人被捕入狱,于1943年病逝于狱中。武元甲则在1940年逃过了追捕进入中国云南,和范文同一起来到昆明。

1941年5月,武元甲在昆明第一次见到了胡志明,并且接受胡志明的指示,和范文同一起来到贵阳的八路军办事处住了相当一段时间,准备从那里转道去延安学习。适逢德国希特勒军队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印度支那局势也发生了变化,胡志明即令武元甲等人返回中越边境秘密组织武装斗争。

1944年12月22日,越南“宣传解放军”在高平附近的群山中成立,朱文晋任队长,武元甲担任指导员。从那时起,武元甲的生活就和越南的武装斗争联系在一起了。1946年,武元甲和邓太梅教授的女儿邓碧霞结婚。在艰苦的日子里,武元甲长期和胡志明在一起,深得信任。

陈赓清楚,要改变先打高平的战役计划,应该首先说服武元甲,再统一越军干部的思想。

陈赓的湖南腔汉语谈吐清晰:印度支那的法军总数虽然还在20万人以上,但是成分十分复杂,大部分兵力分散守备,机动兵力很有限。再加上受国内反战力量的影响,要从本土大规模增兵已经不可能。这是法军无法解决的问题,对越军非常有利。

那么越军能不能充分利用法军的弱点呢?陈赓对武元甲说,现在的越军正面临着三个转变的过程——由分散的游击队转到部分集中的正规军,由分散的游击战转到适当集中的运动战,由过去的消耗战转到歼灭战的过程。要顺利完成这种转变,必须慎重初战,第一仗打不好,会严重影响士气。高平工事相当坚固,三面环水,一边靠山,易守而难攻。以目前越军的战斗力,要攻占高平是很不容易的,即使侥幸攻下高平,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陈赓的意见是,先不打较大的高平据点,而是先打较小的东溪,孤立高平,迫使敌人增援,越军则争取在野外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援兵。这样,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也可锻炼和提高越军的战斗力;围困而不马上攻击高平,则使它原先坚固的据点不能发挥作用,这就便于尔后攻歼之。

武元甲为之释然,说他感到陈赓的想法有说服力,没有别的意见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