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之地 一(2)

那年是一二○一年,从那年之后,勇者哲别(者别)果然实现了他的承诺,为可汗做先锋,征战无数,成为缔造蒙古帝国的元勋之一。

而到了一二一九年,可汗率二十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哲别更是最先锋,为大军横刀断水,逢山开路,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复仇行动。

在一路追击和搜索敌踪之后,他和另外一位将军速不台,还率领了一小部分的军队继续北进,用了三年的时间,走了大约五千公里的行程,打通了高加索,横扫了钦察,再击溃了南俄罗斯的联军,完成了战略侦察的任务。

可是,英雄再无敌,却敌不过命运的无常。

在凯旋回国的路上,哲别将军却因病而辞世了。蒙古帝国迎回来的是他的鞍上空空的战马,以及由他的部族也是部下的伯速特人所带回来的战旗,哲别大将军的“阿拉格苏力德”(苍缨苏力德)。那年是一二二四年。

“苏力德”译成汉文,学者是用“纛”这个字作为代表的。

海日汗,在此,也许要先请你看两张图,一张是二○○六年,在乌兰巴托庆祝大蒙古国八百年时展示的“查干苏力德”(白纛)。

这九脚白旄纛(又称九鼎白旗)是大蒙古国的国旗,象征国家的安定与平和。

再请你看另外一张图,是在阿拉善盟遇见的岩画(年代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刚发现,还没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上面有两位战士骑在马上,举着“苏力德”。

虽然岩画上的旗缨并没有涂成黑色,不过,蒙古人征战之时,所举的一定是“哈喇苏力德”(黑纛),也就是象征军威的军旗。

成吉思可汗有他自己的“镇远黑纛”,每一位将军也都有自己的战旗,哲别大将军的战旗,蒙文称作“阿拉格苏力德”。

在我们古老的萨满教信仰里,英雄死后,灵魂不灭,成为他的部族的保护神。而那永恒不灭的英灵,就盘桓在他的苏力德之上。

哲别将军的阿拉格苏力德,几百年来,也历经沧桑。

原本是供奉在大蒙古帝国的庙堂之上,到了元朝倾覆、帝国飘摇之际,也是供奉在北元可汗的一代又一代的朝廷里,一直到了最后的一位可汗林丹汗在位的时候,备受后金的压力,为了准备复国的武力,整个朝廷往西向青海出发,行动开始的那年是一六二七年。

经过鄂尔多斯高原,后面的追兵已经逼近。一六三四年,为了断后,就把英雄后裔伯速特部这一支队伍留在乌审旗,从此,他们所供奉的哲别大将军的军旗也就留在乌审旗了。

即使最后林丹驾崩于甘肃(一说青海),可敦(皇后)携皇子降于清,伯速特部众仍然隐身存活于乌审旗,或农或牧,或者从事任何可以营生的行业,从明到清到民国一直到今天,默默地生活,默默地传延着后代,却代代都不曾忘记,要依着祖先传下来的规矩来供奉和祭祀阿拉格苏力德,因为那是英雄的灵魂所属的永恒居所。

纵使百般艰难,对阿拉格苏力德的祭祀,几百年来都没有停止过,一直到遇上了文化大革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