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将陈独秀送到天津,看着他上了南下上海的外轮,这才放心地返回北京。2月19日,陈独秀抵达上海,住进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是李大钊在北京联络了在沪的许德珩、张国焘,由他们帮陈独秀找到的住所。安顿好一切,陈独秀让高君曼携子女南下,一家得以团圆。
到沪后,好友汪孟邹、潘赞化等人纷纷登门拜访,谈及陈延年、陈乔年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大家不禁唏嘘。早在年前的一个夜晚,潘赞化路遇陈延年,见他还穿着秋天的薄呢袍,冻得瑟瑟发抖,便叫他去自己家,给他找件棉衣,却被陈延年拒绝。
赴法前兄弟俩回了一趟安庆,祖母和母亲见两人衣衫破旧面色憔悴,十分伤感,要给两人添置新衣,两人考虑到家境不好,也拒绝了。而赴法必须的400元旅费,是吴稚晖给上海留法勤工俭学执事沈仲俊写信,终于为陈延年等人“觅得船位西行”。
对此,陈独秀不以为然,他认为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经受锻炼,倒是高君曼听得一阵阵心酸,被陈独秀视为“妇人之仁”。
在上海安定下来后,陈独秀即开始筹划建党事宜。当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的一位俄国客人维经斯基走进陈独秀的宅邸,随行的有翻译人员俄籍华人杨明斋。杨明斋向陈独秀介绍,维经斯基任职于设在伊尔库茨克的第三国际远东局,此行目的便是物色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打算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以便在华开展共产主义工作。
陈独秀听了杨明斋的介绍后异常兴奋,当即向维经斯基表示,他早就同李大钊商议在中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式党的事宜,若能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建党一事会顺利许多。
维经斯基经过一番考察,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时首先介绍了陈独秀的情况,称他是“当地的第一位享有很高声望和很大影响的教授”,并特意提到“杂志《新青年》(是月刊)由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博士出版”。然而他并不知道,陈独秀并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5月,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与李达、李汉俊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作为建党准备机构。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接下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四处活动,北京、武汉、济南、广州和日本东京等地,相继成立共产党小组或支部。
在陈独秀筹划建党时,《新青年》已经迁至上海,此时成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宣传。而《每周评论》已于1918年8月末被北洋政府查封停刊。1920年8月,陈独秀又创办了通俗周报《劳动界》,以通俗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支持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26号)举行。
与会代表共13人,分别是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陈公博,旅日小组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
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南陈北李”,因工作关系均未能到会。陈独秀时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一时不能脱身,李大钊则因为“正值北大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繁杂不能抽身前往”。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大会共召开了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并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