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世清贫 2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左宗棠4岁。左人锦将全家迁到府城长沙贡院东街的左氏祠堂,开馆授徒。按照常情,病不自医,子不自教,但因没有钱延聘塾师,兄弟三人只得跟随祖父和父亲读书学习。祖父对身边这个最小的孙子进行了严格的儒学训练。左观澜此时已年逾40,因自己功名不遂,就“课子尤严”,期望他们将来光宗耀祖。于是,他“教人循循善诱,于课子尤严,数年之间入学食饩,一时从游者甚众”。左宗棠4岁时便随其兄听课,他每次听其父“讲授生徒”及其兄“诵读之书,辄默识不忘,偶属对,颖悟异人”。一日,左观澜课宗棫、宗植读《井上有李》文,至“昔之勇士亡于二桃,今之廉士生于二李”句,便问“二桃”的典故出自何处,坐在一边旁听的宗棠即刻答道:“古诗《梁父吟》有之。”

第二年,5岁的左宗棠就正式开始诵读《论语》、《孟子》这两部基本儒书。这年秋天,祖父左人锦八旬病逝。左宗棠8岁开始学习制艺(即八股文),其父“每命题,必令先体会《大注》,一字不许放过”,目的是让左宗棠对科举考试的必读和必考书《四书章句集注》从小便能够烂熟于心。左宗棠生性聪颖,读书时理解能力很强,学习时思想集中,能随时注意听人家讲话。每当父亲向生徒和两个哥哥授课时,他都静听默记,久久不忘。嘉庆二十年(1815年)比左宗棠大13岁的长兄宗棫(时19岁)进入县学,比左宗棠大5岁的二哥宗植(时15岁)进县学后经过科举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补为察生。兄长的榜样,父亲的督教,促使小宗棠长进很快。不久,两个哥哥先后考中了秀才,宗植被选为拔贡士,道光六年(1826年),他又进京参加“朝考”,名列第二,被选为湖南新化县训导。这些都促使望子成龙的左观澜对小儿子的督教更加严格。一方面,左观澜让左宗棠继续诵读儒家的基本课程(《四书》中的《论语》、《孟子》读完后,接着读《大学》和《中庸》),并让他兼读书中的大注,即朱熹的《四书集注》(因清朝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读完《四书》又继续读《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另一方面则是作文和修辞。作文是能否考中的一大关键,而作文又最难,论见必须遵奉经典,还必须遵循呆板固定的八股文格式,书法要求亦甚严。父亲仿照试卷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一遍一遍地让左宗棠练习。这样,左宗棠8岁“学作制义”,即习作八股文。每命一题,必令其先细读大注,使其认真领会命题的释义,以免在行文时有所差池。

左宗棠还间读史书,留意书法,“自童儿时,即知慕古人大节,稍长,工为壮语,视天下事若无不可为”。

总之,左宗棠的少年时期,其家教的内容完全是儒家经典,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灌输,连平时家庭生活亦“肃然翼然,尊卑上下,罔敢稍越”。虽无名师指点,但由于祖父、父亲的循循善诱和严格管教,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文字也写得苍劲挺秀。这期间由于读了些史书,他非常仰慕、向往“古人大节”,因此随着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加深,他的视野也不断扩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