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平定四方(4)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悍然起兵,以“兴复明室”的名义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三桂起兵后,四处拉拢盟友,除了向耿精忠、尚可喜求助外,还给台湾郑经、西藏达赖、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人发函,相约共同起事,合力反清。这和小说中吴三桂联络尚可喜、耿精忠、噶尔丹、桑结、沙俄、神龙教等势力如出一辙。

1674年3月15日,耿精忠响应;随后,台湾郑经响应;年底,王辅臣响应;1676年2月,尚之信幽禁尚可喜,响应;如果加上各地蜂起的义军,整个长江以南国土,尽皆举旗反清。

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康熙沉着冷静,做了三手应对措施:首先驳斥了索额图的“治罪撤藩大臣”建议,坚定了满朝文武同仇敌忾的抗敌之心;其次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之孙吴世霖处以绞刑,断绝了和吴三桂划江而治的议和可能,同时将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册封为皇太子,用以稳定人心和国本;最后,采用剿抚并用的方法,分化、瓦解敌人并不牢固的联盟阵营,成功策反了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三路兵马,加上自行离去的郑经势力,导致了吴三桂最终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战事之初,蓄养多年、准备充分的吴军大占上风,一度攻至长江南岸。但随着盟友的纷纷离去,清廷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胜负之势逐渐逆转。1676年长沙之战、1678年岳州之战两次大战后,吴三桂日渐途穷。为了鼓舞人心,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其“反清复明”口号不攻自破,导致了更多的人离开他。

惊怒交加的吴三桂在1678年的8月17日病死于湖南,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毫不手软,继续发动大军水陆夹击,连战连捷,并于1679年9月收复衡阳。吴军仓皇逃回昆明,据城死守。

1681年10月,清兵攻破昆明城,吴世璠自尽。至此,为期八年的“三藩之乱”终告结束。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并没有就此罢手,除了将吴三桂骨灰、吴世璠首级分发各省示众外,还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尚之信赐死,彻底消灭了三藩藩王,防止死灰复燃。王辅臣见状,料知不得免,遂喝毒酒自尽。

在八年平叛战争中,康熙敏锐地发现,满清旗兵已然不复当年之勇,绿营汉兵却是能征善战,涌现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和王进宝(合称“河西四汉将”)这样的得力干将。在小说中,韦小宝和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交情着实不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