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1)

对于邓华将军来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对上级的作战计划提出不同意见。

在战争年代,我军确实有不少爱“放炮”的战将,其中许多人往往局限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邓华则不然,他常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因此他在作战中提出的意见往往高人一筹,具有清醒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

1947年5月,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南满、东满、北满各路大军攻势凌厉,迅速完成了对四平的包围。6月2日林彪发布命令,用1纵和邓华的7纵队两个纵队的兵力围歼四平之敌,而当时林彪估计四平守敌“有战斗力之团只有4个”。

邓华将军率7纵到达四平地区后,经过仔细审阅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和战场实地侦察,向上级发出一份要求增加兵力的电报。

邓华认为,我军以两个纵队攻取四平,我与敌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兵力优势较大,拿下四平较有把握。

邓华将军指出,此时东北我军有6个纵队,增调一个纵队应该不成问题,而且也符合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

在充分掌握敌情资料的基础上,邓华还逐点计算敌人兵力,认为四平守敌有3万余人。邓华的计算有力地回驳了四平守敌不过16000余人、以一个纵队攻击也可以拿下的轻敌说法。

当时7纵司令部有的同志说:“林总打仗向来谨慎,恐怕上级抽不出兵力,如能抽,还不调来么?”于是,邓华把电报稿改为: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增加两个师也可以。

可惜的是,邓华将军的建议未被完全采纳,林彪只同意增调一个师,而且这个师只能担任战役预备队,不能担负独立攻击一个方向的任务。

结果是两个纵队加一个师只能对四平西城(以铁路为界)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击,无力在东城增加一个方向,而夺取西城后,守敌退到东城死守待援。此时,1纵和7纵已经打得很疲劳了,加上战斗减员和铁路开阔区不利地形等情况,再无力继续组织扩大进攻,这才把第6纵队的两个师调来,形成兵家所忌的“添油战术”。

结果是当陈明仁的71军受到歼灭性的打击后,其总部退守在油脂化工厂,陈明仁躲在地下室坐以待毙时,敌人南北援兵迫近,我方不得不把1纵和7纵抽出来打援,只留6纵攻城,无力量对敌进行最后的关键性一击。

结果是我方付出了13000余人的鲜血和生命,最后被迫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

在战后总结会上,林彪三次站起来说同样的话:“这次四平没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完全由我负责……”

1948年12月,我东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邓华将军受命指挥3个纵队夺取塘沽,封锁平津敌人从海上逃跑的去路。当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心是:“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邓华将军经过实地勘察和试探性进攻后,认为攻击塘沽于我不利。理由是蒋军兵舰摆在海上,我们不能沿海岸包围敌人,而塘沽的南面和西北面不是河沟很多,就是草地盐田,广阔平坦,不易通过。强攻不仅会造成我军重大伤亡,而且会逼迫敌人从海上逃跑;如果转而拿下天津,同样能封锁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

将军与协同作战的兄弟纵队首长共同研究并再次察看了地形,前后经过三天反复思考之后,终于亲自草拟了不攻塘沽转而夺取天津的建议,由他和政委吴富善、参谋长高体乾共同署名,向平津前线总指挥部发去了电报。

第二天,邓华的指挥部所在地开来了10多辆吉普车。林彪派出参谋长刘亚楼和作战处长等前来审议是否攻取塘沽的问题。他们会同前线指挥员重新对地形和敌情进行勘察,最后一致认为打塘沽得不偿失,攻取天津对封锁北平之敌东逃更为有利,由邓华和刘亚楼联合签署,向中央军委和平津前线指挥部做了报告。

读书导航